書翻幾下就不看、造句不會怎麼教?

  • 下載PDF
  • 列印
  • 調整字級
  • 分享

幼兒園、低年級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黃金期,但此時孩子剛學識字,且容易分心,父母能夠如何引導呢?

「女兒只愛看影片,都不想讀字」、「兒子又把『部長』寫成『陪長』」……孩子上小學後,開始需要大量的讀與寫,同時還要適應長達四十分鐘、坐著聽課的學習模式,一旦出現銜接不順情形,總令家長十分擔心。

其實,無論何種情形,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陪著慢慢讀、慢慢寫,以鼓勵取代責備、以趣味遊戲取代枯燥的訓練,多讀、多聽、多看、多說,自然會有進步。當然,與學校老師也要維持良好互動,時時注意孩子的學習表現,若發現與同學落差過大,要及早進行專業評估,找出問題癥結,對症下藥。

Q:孩子很容易分心,經常抄錯或漏抄聯絡簿上的功課,如何分辨是注意力還是手寫能力有問題呢?

 A: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表示,父母觀察孩子學習狀況,如果常發生以下四種情形:一、讀書跳字、跳行;二、抄寫功課或黑板漏字;三、考試看錯題目;四、寫字筆畫有所增減,原因很可能是視知覺與手眼協調不佳。

手眼不協調可以透過訓練調整。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廖笙光(光光老師)建議,多練習拋接沙包、球,或是從遠端抄寫簡單的電話號碼,都有助加強手眼連結。

至於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光光老師說,他們多具備高敏感特質,只要周遭出現些微變化,就會受到影響。資深國小老師林怡辰指出,觀察易分心的孩子,往往是桌子亂、文具雜,看見鉛筆盒裡的吊飾、印章,便忍不住把玩。林怡辰說,降低分心因素,需靠建立生活秩序,鉛筆盒裡只放基本文具、桌上只放要用到的簿本。光光老師認為,提供孩子較安靜的環境,也是種方法。

 Q:小孩很喜歡用手機、平板看卡通,也會自己搜尋YouTube影片,但對書本的興趣不高,有沒有辦法轉移過來呢?

A:曾任閱讀推動教師、現任台北市石牌國小低年級導師林于靖認為,身處數位時代,許多課堂都已用影音輔助教學,想要杜絕孩子使用3C產品不太可能,不如借力使力,藉由影音勾起好奇,把興趣「拓展、延伸」到書本上。

好比孩子看了《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卡通,家長可以把卡通中沒提到的有趣情節,當成「釣餌」,只告訴孩子部分內容,引起孩子探究的意願,然後順勢陪著他閱讀簡略版小說。經由不斷引導,一步步養大孩子閱讀書本的胃口。

針對家中孩子沒興趣閱讀紙本書,桃園市龍星國小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傅宓慧建議,YouTube上有一些說故事頻道,有不少說故事達人,像是「紙風車繪本故事劇場」俏皮有趣的說故事方式,就深受中、低年級孩子喜愛;還有同時可聽、可讀、可看的「小行星樂樂TV」、「我們家的睡前故事」等,或是「臺北市立動物園 」、「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等知識型頻道,都能充分利用娛樂放鬆的時間增廣見聞,也能點滴累積知識力。

 Q:小孩看書只看繪本裡的圖畫,不愛讀字的部分,這樣算有「閱讀」嗎?如何引導他願意「讀字」?

喜閱樹讀寫教育機構創辦人梁虹瑩表示,閱讀涵蓋層面很廣,看圖當然也是閱讀,家長或許都希望小孩識字後就要開始讀字,但低年級孩子仍依賴圖像,不用急著塞給他太多文字,若是超過能力負荷,反而可能造成挫折。

她指出,孩子不想讀文字,可能是讀字有困難、沒耐性、只想用聽的等原因,這時候,家長陪同一起「唸讀」,先由家長多唸一些,之後慢慢增加孩子自己唸的比例,隨著孩子識字增加,便會願意讀字。

林怡辰提醒,唸讀時,父母千萬不要批評,「你怎麼不會這個字!你怎麼拼得這麼慢!」多點耐心,也別一個人自顧自的讀完,適時加入角色扮演、輪流唸讀,將關鍵字拼讀的角色交給孩子,讓孩子有意識、有成就感的進入唸讀、拼讀的世界。

 Q:孩子閱讀速度很慢,有時還會漏字、跳行;寫字會把左右或上下的部件顛倒、相反,有沒有辦法訓練呢?

 A:職能治療師吳怡璇說,「寫字」是需要大腦良好整合的超級任務,由於國字本身型態上較複雜,需要大量視知覺來處理。當視知覺不足時,會出現顛倒、相反、找不到目標等問題。孩子寫生字的過程,就是幫助記憶的重要步驟,除非寫錯,家長最好別中途打斷。

另外,國字是形音字,較能用邏輯來理解,分析時不妨加點趣味,像「媽」這個字,左邊是女、右邊是馬,可以解讀成「做牛做馬的女人」就是「媽媽」。更重要的是,平日多多閱讀,可反覆強化視覺辨識。

在閱讀方面,林于靖建議可以多聽有聲書,讓孩子拿著書,一邊聽、一邊指出對應文字,或朗讀課文,若發現跳行、跳字,做出提醒,讓孩子漸漸熟悉「讀」書的節奏與模式。

 Q:孩子唸完一個段落的文字後,沒辦法把大意說出來,感覺有唸沒有懂,該如何教?

 A:林怡辰表示,根據課綱,孩子應該要有「利用圖像、故事結構等策略,協助文本的理解與內容重述」。如果口述重點能力不足,可以透過提問,訓練孩子簡述,例如:主角是誰?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最後結果如何?幫助孩子說出大意。

「幫忙起開頭語」或是利用「提問」都是不錯的方式。再興小學中文研究教師廖淑霞以《三隻小豬》為例,可以問孩子:「三隻小豬怎麼了?豬大哥蓋了什麼?豬二哥蓋了什麼?豬小弟又蓋了什麼?」幫孩子一步步接起故事。

若孩子「說」的不在行,也可以用「畫」的,如讀完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畫出書裡提到的毯子、外套、背心……利用這些圖畫作為鷹架,再由父母從中帶領孩子,有順序的重述故事。

 Q:上小學後老師要求造句,但孩子經常寫不出來,該如何幫助他呢?

 A:林于靖認為,仿作是造句的第一步,從課本的句型出發,讓孩子先替換字詞,或由家長提問引導,比如要以「為了」造句,問孩子:「母親節就要到了,想想看媽媽為了你做了什麼?」再幫忙將答案組成句子。

梁虹瑩建議利用字典的詞彙與例句,讓孩子多多唸讀,加強記憶。家長可先做示範,但別讓孩子照抄。

她說,平時可和孩子玩小遊戲,從動作開始,請孩子一一填入「人、事、時、地、物」,皆要講出完整句子才算過關。例如動作是買東西,父母問:「誰去買東西?」孩子答:「爸爸去買東西。」父母再問:「爸爸在哪裡買東西?」孩子答:「爸爸在超市買東西。」依孩子程度增加提問,使句子更為完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親子溝通 輔導小錦囊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