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是人們發展友誼、建立連結關係的重要方式,對孩子來說,如果缺乏好的玩伴、愉快的同儕經驗,對於學校生活和未來人際互動上也較容易感到壓力,甚至產生情緒困擾。如何培養孩子好的表達、分享力,可以從爸媽跟孩子的聊天開始!

文|鄭翔好諮商心理師 

在兒童青少年實務工作經驗中,有人際困擾的孩子常表示:「我不知道怎麼跟同學開啟話題?」「要如何自然地跟人哈拉聊天? 」「當一群同學在聊天,我要怎麼加入?」

因為不知道怎麼加入大家,孩子就常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在角落,內心世界很不平靜,開了好多視窗:「擔心別人會怎麼看我? 」「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 」「我說了別人會不會感覺不好?」心中許多預設和憂慮,更讓他裹足不前!

若孩子在學校沒有友伴,缺乏和同儕輕鬆愉快的互動經驗,對學校生活會容易感到枯燥無聊、孤單、寂寞、邊緣感、不快樂,再加上擔心預設別人的眼光,累積久了就會產生情緒困擾,上學成為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拒學或懼學。

學會聊天,能讓友誼進展、建立關係

3~4歲的孩子就能與同儕建立關係和連結,能有2、3個喜歡的玩伴,是友誼的開始。同儕與友誼關係猶如一畝園地,孩子能在其中探索與學習如何分享、找出一起玩的方式、體會別人的感受、交換資訊、衝突時如何解決、調整情緒等。

友誼的發展有三個階段:

  1. 知曉:知道對方,尚未有交談。
  2. 表面接觸:表面資訊的對談,很少分享自己。
  3. 相互傾述:能彼此分享(趣事、喜好、生活、家庭、渴望與經驗等),能自在相處。

當孩子能自在的與人聊天分享,才能從相識進展到相知相交,建立友誼關係,擁有自己的好朋友。

怎麼聊天,孕育孩子的表達分享力?4個小撇步

1. 專注傾聽

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當孩子願意和我分享他的感受、想法、經驗、所見所聞、創作、玩具、笑話或難受的事等,我會用有聲、無聲或表情動作表示我已經聽到了,帶給孩子溫暖的感覺,讓孩子覺得和我們分享是很愉快的經驗。

2. 摘要語意

 簡單摘述孩子分享的內容,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否聽清楚孩子所要傳達的訊息,如果我們聽懂與了解孩子所說的意思,會讓孩子對談話有信心,並願意繼續說,也讓孩子知道我們關心他,並在乎他所說的。

3. 開放討論

 父母願意聽孩子說話,花時間和孩子討論,孩子才能在聽與說的過程增進思考的能力。我和孩子聊天分享的主題不設限,他們好奇或疑惑的,都可提出討論,如:生產經驗、生理期、隱私處、性騷擾、霸凌、威脅恐嚇、朋友、情緒和壓力、信仰與宗教、歷史、政治、二二八事件、兒時經驗等,唯天文、科學、3C、運動比賽等,就得交給專業的先生來解惑。

4. 正向回應

聊天談話最後,我會試著表達對孩子分享的接納、感謝、欣賞與肯定,反應我看見他的勇氣、力量或努力等。當孩子表達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能被了解與接納,孩子對自己的表達會更有信心與勇氣,也能培養孩子喜歡自己、更有自信。

下課找老師聊天也有很多眉角?在學校展現的人際軟實力

升上小一的哥哥和好朋友雖然不同班,仍會找時間一起吃飯、聊天、做功課和玩耍。我好奇的問兩位小一新生:「你們下課都在做什麼啊?」

哥哥:「我有時候會去找導師聊天。」
哥哥好友:「我不敢跟導師聊天。」
我好奇的問:「哥哥,你都怎麼跟導師聊天,你們都聊些什麼?」
哥哥認真的回應:「首先,我會先觀察老師忙不忙;如果不忙,我會先關心老師今天心情好嗎?然後再問可以跟老師聊天嗎?接著我才會分享想分享的,比如,最近看到的笑話或旅行的經驗。」
我:「謝謝哥哥的分享,原來你跟老師聊天,還有 SOP 程序喔!」

學期末,導師給哥哥回饋:「表達措詞能力強,願意參與討論,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踴躍發表意見,能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樂於和組員分工合作,與同學相處融洽」。

在家庭生活中,營造聊天分享成為一種日常與習慣,能孕育孩子內建的人際軟實力,與人建立關係,結交朋友,享受友誼的樂趣與豐富。

原文網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