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1 00:00

by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兒童發展與認知神經科學專家)

 

兒童人際關係的研究發現,成長過程能不能交到好朋友,深切影響了孩子的發展。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是人際高手,有些孩子卻格格不入,人際力該怎麼培養?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長達七、八十年的縱向研究「The Grant Study」,總共追蹤了七百多人,從青少年時一直追蹤到老年。這個研究想要了解是什麼造就了美好人生?最後得出來的結論,不是名利、成就,而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結論帶給父母很大的啟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花很多時間讓他學才藝、學英文、學很多知識,但我們並沒有系統性的教孩子怎麼去跟別人相處。

事實上,孩子愈早開始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就愈有機會為他帶來好的人際關係,成為他快樂的來源

幾年前,我曾做過一個臺灣學童人際關係的調查,問國小學童他們喜歡什麼樣的同學?除了外表合宜好看、成績好、能力佳的人,還有一種是個性好相處的人。「個性好相處」聽起來有點抽象,但事實上包含三個基本內涵:第一是正向的自我概念;第二是合宜的情緒理解和表達;第三是有效的社會技巧。父母從這三個方向著手,就有機會培養孩子成為個性好相處的人。

正向的自我概念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什麼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就是你對自己的看法是什麼?孩子如何看待自己,非常重要的來源是「重要他人」的評價,父母平常怎麼評價他,他就這樣看自己。如果你經常告訴孩子:「媽媽很欣賞你,因為你______(某種美好的特質)。」孩子就會從這個角度來描述自己,也會喜歡自己;但如果經常告訴孩子:「你怎麼那麼差勁!」你就會發現他很難相處,因為他是一個被否定的孩子。

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懂得在「重要的品性」上讚美孩子。這不是空泛或敷衍的說:「你真棒!」而是要從建立良好人格的各個角度去描述孩子、肯定孩子,比如:讚美他的個性、能力、欣賞他的興趣……這能幫助孩子從更多的角度來看見自己,同時他也會看見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種正向的自我概念,可以幫助他跟自己相處得比較好,在團體中也更能夠欣賞別人,並與他人有更好的相處。

合宜的情緒理解和表達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容易跟別人相處,是因為有一些不太適切的情緒表達方式,容易因為一點小事生氣。然而,情緒自我調控的能力並不是一下子長出來的,而是慢慢培養出來的。

舉例來說,當孩子生氣時,反過來指責他或拚命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而是應該幫助他學會情緒的自我調節。你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很生氣,沒關係,你先去旁邊生氣,生完氣再來跟媽媽說發生了什麼事。」透過這個過程,孩子學會了他不是不能生氣,但要趕快把氣生完媽媽才會幫助他,才能接著去做好玩的事。等他去一旁嘟嘴或大叫時,父母不必理他,反而可以問問:「你生完氣了嗎?生完氣就來找媽媽玩,媽媽在等喔!」這就是一次情緒的自我調控練習。父母經由一次次教導孩子情緒的自我調節方法,以後當他害怕的時候、生氣的時候、激動的時候,就能慢慢從一個外控的人變成內控的人。

合宜的情緒表達是人際相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因為我們不太可能永遠遇到合理的環境、友善的人,孩子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將有助於他擁有好的人際相處能力

有效的社會技巧

最後,要有好的人際關係,有些重要技巧是值得學習的。舉一個幼兒常發生的情境為例,有些孩子上幼兒園後會跟媽媽說:「同學都不跟我玩。」讓媽媽聽了很心疼。

這裡提供一些技巧,讓孩子能夠順利融入團體。 我們曾做過研究,觀察能順利進入團體或不順利進入團體的孩子行為上有什麼不同?發現能夠順利進入團體的孩子,通常不會很冒然的說「我也要玩」,而是先等待並觀察,接著和當中的成員簡單交談,最後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了團體。

此外,他進去玩的時候,不會破壞本來的遊戲規則,或立刻搶走別人的角色。比如:大家在玩扮家家酒,孩子可能很想要當「爸爸」,可是裡面已經有人當「爸爸」了,通常受歡迎的孩子會先接受別的角色,玩幾輪之後再提議交換;可是那些很容易被排斥的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吵著也要演「爸爸」,紛爭往往因此產生。你還可以教孩子去觀察遊戲裡已經有哪些角色或任務?比如:爸爸、媽媽、哥哥、姐姐,請他觀察裡面缺少什麼角色?如果少了阿姨,你就可以教他主動提議當「阿姨」,既不會影響到遊戲裡的人,還豐富了原本的遊戲,自然能提高加入團體的成功機率。

從認識自己、了解他人,到交朋友,都是社會化的重要學習,希望父母能透過有效的教導,協助孩子建立好的人際關係。

 

原文網址為: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6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景美國小輔導室 的頭像
    景美國小輔導室

    景美國小輔導小錦囊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