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by 李宜蓁 (親子天下)
家長和老師看學生的角度不同,一個是自己的唯一,一個則是20或30分之一,但是在這個網路時代,1999、小一聯盟、爆料公社、找民代......輕易成為家長投訴老師和媒體尋找新聞的管道。如何不讓親師溝通兩敗俱傷?
在電視或網路新聞及臉書家長社群粉絲頁,最近常可見針對不適任老師的爆料,下方留言很快被灌爆,鄉民在不清楚全貌下七嘴八舌鼓動「找記者」、「告死他」,事件一下被瘋傳,當事人老師、學生、家長很快就被起底。
社群快速的傳播力,表面上好像是協助相對弱勢的家長找到「發話權」,卻可能因為衝動盛怒下的發文,摧毀了親師溝通的最後機會,不得不謹慎。
究竟親師若發生衝突時,家長該怎麼溝通與面對?家長端有兩個困難與極端:
一,懼怕威權的遺毒:
這一代五、六年級的家長成長於威權時代,都是被打大的,在懼怕威權的文化中長大,不太敢為自己爭取權益。在尊師重道的年代,家長對老師畢恭畢敬,如果孩子在校發生狀況被處罰,回家爸媽一定再打一頓。多數家長會有「八成是自己小孩的錯」,「別的孩子都可以忍,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行」或「我不該造成老師困擾」等心態。
二,跳過溝通直接嗆聲:
1999、小一聯盟、爆料公社、找民代......已成家長投訴的經常管道,但許多投訴未經雙方溝通,充滿指控的情緒語言。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說,台北市的國中小老師每學期被1999投訴個兩到三次已是常態,有時老師被交辦要寫報告,卻莫名其妙不知為何,原來家長根本還沒找老師當面溝通,就直接打1999。
即便家長對老師有疑惑,但害怕「孩子成為人質」卻還是隱藏真實情緒。 還有家長找村長到校,只為了「喬校車位置」;老師上課罵小孩,家長直接帶校長給老師「下馬威」。老師只要被莫名檢舉過一次就元氣大傷,從此覺得應該先保護自己,尤其是新進老師。教育現場「同意書」滿天飛的背後,正是老師的保護主義作祟。
社群時代的親師溝通,容易有的三大盲點與破除方法:
盲點一:大人故作鎮定,但沒有真正的「雙向」溝通。
親師溝通意味老師、家長雙方的專業跟想法都在被尊重狀況下,「雙向」交換訊息,而非單方發出指令、由另一方執行。
綽號「神老師」的基隆市長樂國小沈雅琪老師身兼老師跟家長雙重身份,她分享親師溝通盲點特別真實。沈雅琪二兒子上小一時,她被學校老師告知,兒子像過動一樣,不受控、一直跟旁邊同學講話。沈雅琪一開始到校溝通、跟老師道歉,請老師將兒子狀況寫在聯絡簿,老師說:「小一那麼忙,我哪有時間寫!」老師的回應讓沈雅琪不知所措。
後來沈雅琪幫兒子申請轉班,在教評會上條列出轉班原因,老師才反應過來:「我以為你也當老師,知道我在說什麼,我不知道我說這些話,讓你這麼難過,當場你也沒說……」這時沈雅琪才知道,她誤以為客氣的隱藏情緒,反而讓老師感受不到家長的憤怒跟難過。家長勇敢溝通,老師才有機會去思考事情的對錯與過程。
沈雅琪的老大則是在小五那年,覺得老師討厭他,因而情緒不穩、脾氣暴躁。沈雅琪先生到校溝通,老師在了解他們跟孩子的感受後,重新建立他跟孩子之間的關係,用另一種方式管教小孩,沈雅琪說:「老大很快的重拾笑容,我們真的很感謝老師願意為孩子而調整。」
盲點二:家裡唯一的寶貝vs.班上三十個學生的其中一個
彰化縣二水國中楊傳峰老師說,老師一次要照顧二、三十個學生,但學生兩~三年可能就只有一個導師,家長跟老師看孩子的角度本來就不一樣,互信是一切基礎,家長要相信老師的教育專業,老師也相信家長在家裡會當孩子跟老師溝通的橋樑,親師得刻意練習,才能同理對方、換位思考。
楊傳峰認為,親師生關係中,老師、家長應該彼此互為緩衝。楊傳峰班上曾有個單親孩子,他跟爸爸對話不多、相處也不多,因此學生有事,楊傳峰會主動打給爸爸,說明學校的事以及處理過程,爸爸不用再罵他,只要問他、關心他、提醒注意不要再發生就夠了。楊傳峰平時成了爸爸跟孩子間的溝通橋樑。相反的,如果有天孩子回家陳述他的委屈,爸爸能不能當老師跟孩子之間的橋樑?「兩個成年人的智慧如果足夠,一定能處理孩子的問題,而不是急著去論斷是非。」
盲點三:老師就是針對我的小孩!
如果家長感覺老師找孩子麻煩,很容易過度解讀老師的一個小動作或眼神。沈雅琪建議,家長可以將時間軸拉長來觀察老師的態度,「老師的這種態度是常態嗎?」「除了生氣的反應,老師有公平的對待孩子嗎?」
新北市青山國中小輔導活動老師謝佑君建議,家長先把情緒跟想法分開:「老師對孩子生氣」跟「客觀上孩子的態度行為需要修正」。家長先自問,能否接受孩子態度行為需要改善,然後再問「孩子沒做好、是不是要得到老師這樣的對待」?
家長先自我釐清、保護孩子為上策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觀察,如果事件中的大人們缺乏「就事論事」的邏輯能力,容易使親師溝通擦槍走火,把小事變大事,浪費許多不必要的情緒成本。
處理校園申訴有20多年經驗的人本有一套「校園申訴教戰手冊」,他們通常會先請想申訴的家長釐清自己,並「以溝通為優先選項」。但光是要家長「完整陳述事情來龍去脈」就非常不容易,這過程也幫助家長冷靜,自問「最在乎什麼」「想達成什麼目標?」。馮喬蘭說,有些本來忿忿不平一定要申訴的家長,在自我釐清後、決定自行跟校方協調,事情就解決了。
親師溝通出搥時,最迷惑的是孩子,大人別忘了在事件前、中、後關照孩子的感受。除了身心受創必須尋求醫療專業協助外,大人也要跟孩子好好說明,孩子也可從中學習,包括自我成長跟衝突管理。家長與孩子共同經歷一場重要練習:當憤怒與恨意出現時,不是選擇逃避,而是選擇面對與思考。
如果事件真是老師的差錯,人本會提醒家長告訴孩子,被這樣對待,不是你不好、你不夠乖,而是某老師有一些困難跟不足,馮喬蘭說:「錯還是在大人,但我們希望這樣的說明,不會讓孩子只接受到『對方是壞人、必須要被懲罰』這樣的侷限觀點。」
親師溝通是一門無止盡的功課,小到日常的互動、大到不適任的申訴,親師生三方,都有需要療癒、思考跟成長的空間。在孩子面前,老師跟家長沒有誰尊誰卑,應該是最重要的教育合夥人。
原文網址: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177-/?page=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