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3
by 曾多聞 (親子天下)
開學了!新學期帶來新朋友,新挑戰,還有種種不可預知的情況。當孩子在學校經歷不如人意的一天,我們該如何引導他們調整心情,重整旗鼓,第二天繼續精神抖擻地去上學?專家指出,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並非最佳解方。
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孩子走進家門,垮著臉,生著氣——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或許你會急著追問孩子,希望趕緊幫孩子解決問題;也許你會幫你家功課落後的小學生安排家教、指導數學作業;也許趕快想辦法排解你家青少年和朋友間的糾紛;又或者,急著聯絡學校,抗議那個孩子口中討厭自己的老師。
只有在安心的地方,才敢展露情緒
儘管家長們想幫孩子把這一天變好的心態,可以理解,但《華盛頓郵報》綜合專家看法指出,這不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臨床心理醫師以及多本暢銷書作者溫蒂·莫格爾(Wendy Mogel)提醒家長:「孩子的心情不是家長的責任,不必覺得自己需要盡快把孩子的心情變好!」她說:
不要剝奪孩子體會心情的機會。
換句話說,陪伴孩子檢視自己的心情、處理自己的問題,比急於找出他們心情不好背後的原因,並學會「修理好」更重要。
如果孩子一回家,就毫不掩飾地表現出煩亂的情緒,這可能是好事:莫格爾說,因為家裡讓孩子覺得安全,在學校就算不開心也不敢哭出來,但是在家裡可以盡情對著父母撒嬌:「在學校撐了一天,也是很累!」
然後,好不容易放學回到家裡,終於可以盡情哭鬧。哭鬧本身,莫格爾說,就是一種恢復心情的機制。
教養教練及諮商師羅比·福克斯(Robbye Fox)也說:「大部份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好好發洩一下。」因為人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容易誇大事情的嚴重性,大人如此,小孩更是。福克斯說:「如果我們太著急,可能會誤判事情的性質,反而把小事搞大,更令孩子不知所措。」
理解孩子情緒,比幫他解決問題來得重要
福克斯建議,當孩子在學校經歷了糟糕的一天,家長可以首先採取「反思傾聽」策略。例如,孩子回家抱怨數學很難。家長可以說:「哇,看來今天的數學課很有挑戰性!」首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們平靜下來。
「家長都見不得孩子生氣或傷心,」家庭關係治療師埃默里·盧斯·鮑德溫(Emory Luce Baldwin)說。但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在人生的長路上,我們不會永遠感覺良好,也不會永遠心情不好。
她說:「我們不要在孩子情緒不好時指導他們或說教。」重點是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不要用「我很難過你心情不好」或是「你討厭學校?太糟糕了」這種泛泛的句子。要積極地表現出你理解孩子的心情,同時保證事情會獲得解決:「我很難過你跟朋友吵架。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很難過!先休息一下,等你覺得好些了,我們再來商量可以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