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92 期 封面故事 | 出版日期:2017/08         作者/蘇岱崙

內向的孩子進入小學後,面對更多團體相處的課題。他們常被認為孤僻、態度不夠積極、不夠勇敢。大人該如何協助他們?

內向的孩子內心敏感纖細,上小學後,會遇到更多團體中相處的課題。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就發現,內向的孩子不喜歡給人造成麻煩,因此不太會主動溝通自己的問題,所以很多事情都是默默忍耐。

台中大元國小教師蘇明進(老ㄙㄨ老師)認為自己是典型的內向者,因此,他對班上的內向孩子特別能理解。蘇明進觀察,這些孩子不太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會成為被捉弄、排擠的對象。羅怡君也說,內向孩子不愛出鋒頭、也不喜歡成為焦點,在課堂上常被老師認為「不積極參與」,甚至「態度不佳」。

針對以下學齡階段孩子常會遇到的困擾,專家有以下建議:

難題:害怕嘗試陌生事物

解方:練習每天做一件困難的事

內向孩子在九大氣質中偏向「趨避性低」,意即面對陌生事情比較容易逃避,對於未知常有害怕焦慮的情緒。

笛飛兒EQ教育機構親職講師李貞儀建議,可以帶著孩子循序漸進去體驗,最好由大人示範、一起做。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一書中指出,通常一般人認為外向的人比較容易受風險高的情況吸引,但內向的人不是不會冒險,只是冒險時通常比較謹慎小心、仔細斟酌,許多探險家也都是個性內向的人。她建議內向孩子可以「每天做一件讓你害怕的事」,大小不拘,例如課堂上舉手發言、團體活動時坐在不熟的人旁邊,慢慢挑戰自己突破舒適圈,說不定有一天會對冒險上癮。

難題:課堂上不敢發言

解方:練習先準備、提早舉手策略

「內向者發言人」蘇珊.坎恩(Susan Cain)歸納,對於公開開口表達有障礙,常見的原因有:「怕講錯話」「不想說沒意義的話」「沒有足夠的時間想答案」「不喜歡被大家盯著看」等等。羅怡君則觀察,有時孩子是「有想法,但突然被點到嚇到了」。

內向的孩子需要更多一點時間來醞釀,若孩子有想法、但是還沒有準備好發言,羅怡君建議,家長可以先帶著孩子練習回應「老師,我可不可以等一下告訴你」。

此外,練習「盡早發言」可能是讓內向孩子擺脫沉浸在未知恐懼感中的好方法。坎恩就讀哈佛法學院時,教授總是會點人起來回答,而且不能拒絕,這件事讓她感到害怕。後來她在上課前,會先沙盤演練,根據上課主題先準備好幾個看法,然後鼓起勇氣第一個舉手發言,以免後來課堂上的討論愈來愈偏離方向、突然被點到時,一句話也說不出口。她也建議,可以把想說的話寫在小抄上。

在課堂上,老師也該給予這些內向孩子多一點空間,例如,蘇明進面對內向的學生不會強迫他們立即發言,也包容他們發言內容不完整,盡量給予肯定。

難題:缺乏朋友、被霸凌

解方:透過筆談讓孩子說出來

內向孩子不是長袖善舞、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特質,他們的朋友不會太多。不過,內向孩子容易在情緒表達上卡關,他們就算生氣、不喜歡,也不太容易表達讓人知道,有時就會在人際關係裡撞牆。這時,帶領孩子練習察覺、表達情緒很重要。

蘇明進就曾經遇到孩子因為在家中很壓抑,到學校也不太表達自己,遇到班上幾個較外向粗魯的同學,就常成為被取笑、欺負的對象,雙方造成不少衝突。

蘇明進除了分別處理個案以外,他認為,在班上建立起「友誼的平台」、同理心,促進同學對內向孩子的理解很重要。例如,他在班上設立小天使信箱,讓孩子具名寫卡片感謝同學,也提醒大家「有人可能會收不到卡片」、「有些人總是默默為班上做事」,讓同學們看見內向孩子的優點,也讓內向孩子以自己為榮。

另一方面,內向的孩子表達較不外放,蘇明進也會透過書寫、筆談來引導孩子,一段時間後,明顯看得出孩子的進步。

難題:容易負面思考

解方:幫助釐清「最壞也不過如此」

內向孩子「內心戲」超多,也很容易儲存負面經驗,對新的事物卻步,或抱持負面想法。李貞儀曾遇過孩子,見到外面下起大雨,想到自己忘記帶傘,一直擔心自己會淋雨、感冒,不斷冒出負面念頭而大哭不止。

大人可以為內向孩子設立「路標」,讓他們不被情緒淹沒。李貞儀建議,要不斷讓孩子練習察覺、表達自己的情緒,遇到困難時,和孩子討論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幫助他們看清楚「最壞的情況」,做好風險評估。

 

羅怡君則指出,內向孩子感受力強、會反覆思量,有時想法比較多,大人要協助將想法轉化為能量而不是負擔。例如,她會引導內向的孩子善用超強的觀察力,觀察、歸納同學互動,解決自己在人際上遇到的難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