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賓靜蓀 (親子天下)

越來越多研究和實際案例顯示,孩子擁有穩定、健康的社交情緒能力,不僅有助個人內在情感,還有助專注持久,以及智育學業的表現;而且,社交情緒技巧可以從小學習。賓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系教授馬克‧葛林伯格(Mark Greenberg),研究推廣情緒學習近35年,他不僅和EQ大師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共事,並研發出一套經證實有效的PATHS課程,教導四歲以上的孩子,如何學會一生受用的情緒能力。

APP時代,孩子最重要的學習:社交情緒力

取自PATHS® Education Worldwide官網

葛林伯格應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的邀請,將在9/26-27在台北、高雄兩地舉辦(2017情緒教育論壇),和關心情緒教育的台灣老師、家長,面對面分享他的多年觀察。

以下是《親子天下》的專訪摘錄:

Q:你推廣情緒學習近35年,也和EQ大師丹尼爾‧高曼合作,這麼長的期間,你的發現是什麼?

A:我發現越來越多校長、老師、家長不滿意目前只看重智育成績的教育,許多人希望給孩子全人教育,除了學業成就,還希望孩子長成負責、關心別人、有健康人際關係的公民,成為健康民主社會的一份子。學校太強調考試,會忽視社交情緒能力的教導,教出的孩子成績好,卻缺乏同理心、也缺乏對別人/家庭/社區的責任感。

不僅教育界看到社交情緒能力的重要,企業主也看到了。21世紀許多必備技能,員工需要能夠和團隊合作、有效溝通、協調,這也需要理解他人、跟人合作的能力。

丹尼爾‧高曼一直強調,情緒智商(EQ)和一般人所謂的「聰明」(smart)不同,我們認識許多智商高、很成功的人,但他們的個人生活卻不好;也認識很多人在校成績雖不好,但卻是一個有愛、懂得關心別人的人。我們希望孩子能同時發展這兩種「智力」。

過去,很多人認為,情感是天生的,你是否喜歡和人相處,跟基因有關,怎麼能教?我們不否認每個人個性上有差異性,有的孩子就是比較主動、能和大家一起共處,有的孩子比較喜歡當獨行俠,但如果他們都學會了這些技巧,我們的相處會更和諧。現在已經有兩百多種社交情緒的相關科學研究,顯示情緒技巧有助個人、人際互動,以及學業表現。

 

Q:哪些學習的工具、方法是有效的?

A:80年代我發展出一套PATHS課程,全球四千所學校在使用,最近上海一所幼兒園也開始採用。我們證明,4到12歲的孩子就可以學會某些社交情緒技巧,這套課程教孩子辨認/表達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別人的感覺和想法、懂得三思而行、避免不健康的人際互動等。

我們教孩子如何在憤怒情緒中,先安靜下來,去辨識自己目前的情緒,然後找出解決、改善人際互動的方法。我們每天和家人、配偶、朋友、同事相處,都需要這樣的能力。學會社交情緒技巧,會比較冷靜的去觀看、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問題,尤其會更了解自己的內在情緒。

根據我們的研究,這套課程若正確執行,不僅有助孩子的情緒,以及班級的氣氛,也改善孩子的行為、他們因此更專心、成績也有進步。我們知道,大腦主管情緒的部位,和主管智力的部位很接近,因此幫助孩子更有效運用社交情緒技巧,也能有助他們投入學習、專注力更持久,成績也比較好。

Q:適合學前幼兒的情緒教育課程,具體內容大概如何?

A:學前兒最重要的情緒技巧是,當他們感覺生氣或興奮時,能夠冷靜下來。所以我們對幼兒說一個小烏龜的故事:小烏龜找不到朋友,不懂得跟人好好相處,也不喜歡上學,很有智慧的烏龜爺爺提醒他,「你有殼啊!」所以,當小烏龜生氣、憤怒、挫折時,他可以縮進自己的殼裡,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他用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想想看該怎麼辦?當他想清楚了再走出殼來,採取想過的行動。所以,我們教小小孩學小烏龜。

牽涉到思考技巧就是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你和妹妹起了爭執,你很生氣,第一時間你注意到「我很生氣」;然後你想到,妹妹有什麼感覺?你有了一個問題。你的目標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你想出的辦法可能是:做一件讓妹妹高興的事、或告訴她你的感覺等,然後你會試試看你認為最好的辦法。

常常,還是沒用,我們又因挫折而生氣,得再回到同樣的過程。一次又一次,去想,我做錯了什麼?我該做哪些別的事?這時就更深刻一點,不是你該做「什麼」,而是你「如何」做?例如,怎麼說話?你的身體語言、說話時機等等。這階段孩子學到的認知技巧包括:設定目標、解決方案、了解後果、預先計畫等,這些也是他們學數學或閱讀時需要的認知技巧。

孩子大一點時,我們教情緒紅綠燈。當自己是烏龜時,是紅燈,停下來,感受到自己有個問題,要冷靜下來;然後去想,現在該怎麼辦?這是亮起黃燈;等到想到好辦法,就是綠燈,就去執行那個辦法。

 

PATHS是正式排入的學校課程,為期一年,每週兩次、一次約20到40分鐘。完整學完後,孩子的偏差行為減少,更加專注,人際關係也變好。不僅在美國,在加拿大、英國、土耳其、巴基斯坦都有類似的效果。當我們強化了孩子的情緒技巧:冷靜下來→談論自己的感覺→提前計畫→採取改變人際互動的行動,他們成長的速度比沒上課的孩子快,學習相關的一切也都跟著改善。 

Q:在數位時代,家長和老師可以怎樣幫助孩子,獲得有效的情緒力?

A:數位時代讓人的壓力指數升高,要擁有健康的內在生活變得困難,當人們花那麼多時間在各種螢幕前,所有的事情、人際交流都app化,真實的情感互動就更為重要,因為那是讓人生富足的必要元素。但你不能在螢幕前跟某個app學人際互動。

我建議,每一天,父母都要和孩子有真實互動的時光,這時,要放下所有的載具,一起玩桌遊,或一起到戶外打球,就是要真實的感覺到彼此的存在,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學會如何解決人際衝突、進行有內容的深度對話。身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再次與孩子連結,每天都享受和孩子一起的時光和樂趣。

其次,大人要以身作則,示範如何健康的建立人際互動。父母或老師要能夠示範,如何從盛怒中冷靜下來、如何討論自己的感受或情緒、去同理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討論為何有這樣的情緒。

老師當然也在教室裡以身作則,透過課程帶領孩子學習。我們的課程幫助孩子,也希望讓學校成為孩子願意來、讓他們安心學習、感覺安全的場所。根據我的觀察,非常重視智育成績,忽略一切音樂、藝術、體育課程的學校,比較容易讓學生產生疏離感。

但是我們也發現,美國很多老師感受到極大的工作壓力,很想放棄或離開。所以,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專門為減輕老師壓力的課程,透過正念、靜坐、瑜珈等練習,幫助老師重新檢視當老師的初衷。我們的實證研究顯示,上完課後,老師們工作上的壓力感的確降低了,老師也比較開心了,他們的教學品質也提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