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真的「有家教」

作者/李坤珊

親子天下第 055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4/04

據統計,類似iPad的數位產品已竄升為最有效率的保母,能讓孩子不吵不鬧、有家教極了,這樣的教養方法看似速成、好用,卻會讓你和孩子之間的銘心記憶慢慢流失……


這是一個影像資訊既快速又刺激、滑呀滑的時代!滑來了不計其數的便利和速率,但也滑走了許多銘心的機會和記憶。因為許多的銘心記憶,無法速成,也沒有捷徑!

走在美國、中國、香港、台灣以及新加坡的土地上,上至六十歲,下至三歲;大至幾千呎的機場、圖書館,小至幾坪大的飯館,清一色的景象就是:我與你坐在一起,但你我(妻子與丈夫、朋友與朋友、同事與同事、爸媽與小孩)自個兒的低頭滑呀滑......正如詩人羅青多年前的詩句所說,近在咫尺的人,卻像是星球與星球之間,隔著好遠好遠......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類似iPad的產品,已快速竄升為最有效率的保母。使用它,你可以帶著孩子安然的出現在任何場合裡,保證不吵不鬧、安安靜靜,有家教極了。於是網路教養的對話裡,大量的出現了「呷好道相報」的景況。但那真的是「呷好道相報」嗎?

關心,是凝結美好記憶的泉源

那天一家人上餐館吃飯,兒子、女兒正和他們的爸爸激動著討論,該點一客或兩客巧克力甜點。我環看四周,看看環繞著我們的幾個鄰桌,覺得不習慣、覺得心裡難過。在不同的國家工作,為什麼都看見一樣的「現代化」景況?正如我此刻所看到的:好幾桌的爸媽人手一機,小小孩或大小孩也是,一副不吵不鬧、太平安樂的景況。但仔細一看,爸媽的心不在孩子身上,他們的眼睛落點,在手機和孩子是否張口吃飯?孩子的心也不在大人身上,他們關心的,並不在於自己喜不喜愛食物的味道和顏色,嘴巴只負責張開和咀嚼那所謂的「食物」。與其說太平安樂,正確的形容詞可能是:不關心。

關心需要你看我、我看你;關心需要你勸我、我勸你;關心需要「你今天好嗎?」的詢問和聆聽;關心需要不厭其煩的說服,「寶貝呀,吃這個會幫助你骨骼強健。」關心會你說笑話給我聽、我說糗事給你笑;關心會讓大人發脾氣的教導孩子不准在餐廳亂跑;關心有許多時候會帶來爭執。

關心,需要花時間在彼此身上;關心,需要討論;關心,需要不斷的協商和溝通。然後,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下來,關心帶來了解,關心帶來溝通,關心帶來好習慣,關心帶來感恩,關心帶來家庭那結結實實的愛......

教導孩子具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孩子養成在餐廳裡尊重他人的用餐禮儀,需要大人不斷的引導,也需要孩子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無法速成!用平板電腦裡的遊戲、電影讓孩子不吵不鬧,是捷徑;但那其實不是教導,反而像把孩子的嘴塞住,把他們的注意力佔據。吃飯只是公式,不再是生活藝術,也不再是全家人談心的寶貴時段;每個人反倒像電子雞,只要被餵飽了,就不叫不鬧。全家一起吃晚飯,是生活中的重心,也是凝結美好記憶的泉源,電子雞似的吃法,銘心記憶從何來?

費心,是建立親密感情的機會

每個演講場合,我總會被詢問:「老師,我實在沒有時間慢慢唸書給孩子聽,我就用電子書唸書給孩子聽。他不只聽,還可以玩教育類遊戲,不會吵鬧,有效率極了!」我聽照顧幼兒的成人這麼興高采烈的說,心中其實是一陣嘆息,嘆息他們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多少與孩子建立親密感情的機會......

同樣的,我到許多幼兒園參觀時,看見許多的老師,改以播放CDDVD或電腦影片,來帶幼兒唱歌跳舞。學校以為這就是現代化,這就是運用現代科技的二十一世紀教學!每看見這樣的景象,我的心中也是一陣惋惜,惋惜老師們不知道語言、情感、關愛和藝術,就是靠著老師那一個一個音符的唱、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搖擺、一個眼神一個眼神的注視、一個微笑一個微笑的鼓勵,慢慢的、快快樂樂的傳給了小小孩。

自己唸書給孩子聽,需要時間、需要費力;自己與孩子唱唸童謠兒歌,需要準備、需要時間、也需要額外的費心;自己陪孩子玩遊戲,需要特別放下一切、需要特別抽時間、需要費心費力。這麼多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要有良好的語言發展,不能靠電視或錄音機,必須有真人的陪伴和互動;也有好多的報告闡述著,一個有良好情緒發展、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在他們的身旁通常都有長時間關愛和引導的成人。靠iPad這一類的機器,來替代爸媽或是老師唸書、唱歌,絕不是捷徑,因為機器無法與孩子對話,無法知道孩子在哪裡有感動,無法應變在哪裡要為孩子多解釋一些......

教養是現世報的事

教養是一件很現實的事,你沒有投資時間、不投資心力、不費事兒,孩子與你的感情就不會親。教養也是件現世報的事,你不投資努力、不撥時間給孩子、不花費氣力和孩子共同度過喜怒哀樂,孩子對你的信任就不會扎實。

某天小學部的莎拉老師來請我教她寫書法,因為他們班上今年要研討中國古文明。我帶領著她慢慢磨墨,緩緩的輕轉著毛筆吸取墨汁,然後細細用筆尖舞動著「人、大、山、水」的一撇一捺、一橫一豎。每一個撇捺間,我感覺到父親的眼神;每一個橫豎裡,我的手好像變成父親的手。剎那間我好像又回到五歲的自己......從五歲起,爸爸每天帶我寫書法,十幾年不曾間斷過。時間、心力、眼神、關懷、毅力,早已化成刻骨銘心的記憶,存納在我身體的每一寸。雖然父親已去世了十幾年,但他從不曾離開我的筆尖和心頭。

十七歲的女兒,學校甄選她參選高中榮譽學生,她寫了一篇自傳交給我看。文章的一起頭就不傳統,我心想評審委員會喜歡這樣的「不傳統自傳」才怪。最後的結尾也讓我吃一驚,因為她以小時候最愛看的其中一本圖畫書《彩虹魚》為主線,做了極佳的比喻和總結。我問她為什麼選那本書?她說:「我就是記得爸爸每天都唸那本書給我聽好幾次,我寫著寫著,那本書就這樣進入了我的論點中心,因為我到現在還很喜歡那本書,雖然故事細節已不太記得了。」她的爸爸唸書給她聽,從六個月大開始,一直到小學,從不曾間斷過。與爸爸的每一段記憶,成為她學業和情感上的財富。

許多良好習慣的養成,絕對無法速成;許多銘心的記憶,絕對沒有捷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