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搶救壞行為背後的「請救救我」需求

作者/邱鏛玉

親子天下第 068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5/06

當孩子被嚴厲管教約束,怎麼爭取都得不到該有的主權時,有時會以「傷己、傷人或傷物」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憤怒;如果父母更激烈的迎擊,將換來更多的詆毀;孩子在過程中所顯現的行為目標就叫做「報復」。


玉雲難得帶著孩子參加高中同學會,才小四的兒子逢人就說:「我媽媽煮的菜好難吃,而且常常打我,前天還和爸爸大吵一頓……」玉雲聽了一愣:「唉,我家兒子就會編故事。」她一邊為自己辯護,一邊以銳利的眼光掃過兒子,試圖阻止他繼續胡言亂語。「誰說我編故事,妳昨天才打我,上個星期六還沒收我向同學借的漫畫。」為了維持形象,玉雲不好發脾氣,趕緊找個理由把兒子帶到一旁興師問罪:「你看,臉都給你丟光了。」兒子桀傲不馴的說:「誰叫妳對我那麼不好!」玉雲氣急敗壞的說:「回去看我怎麼處罰你!」沒想到兒子依然故我批評她。

明知會被修理,兒子卻老是在外人面前讓她難堪,讓玉雲很苦惱……

孩子會以傷害、破壞、吐槽的言語行動回應管教懲罰嗎?他可能正在傳遞「大家都在欺負我!」的訊息,這個「大家」指的可能是學校惡霸、手足或父母。

當孩子被嚴厲管教約束,怎麼爭取都得不到該有的主權時,有時會以「傷己、傷人或傷物」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憤怒;如果父母更激烈的迎擊,將換來更多的詆毀;孩子在過程中所顯現的行為目標就叫做「報復」。

另外有些孩子其實家庭關係還不錯,但因為在學校受到嚴重霸凌,也可能會把滿腔的憤怒發洩在家人的身上,讓一頭霧水的父母傷心不已。這時,無論是訓斥或心平氣和的講道理,幾乎都徒勞無功。

此時,做父母的必須比孩子成熟,先踩煞車、退離現場,讓雙方分開、冷靜下來,等情緒平穩後試著了解孩子內心的憤怒來自哪裡,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如何判斷孩子的不當行為,是在發洩內心憤怒的「報復行動」呢?可以藉由以下練習檢視狀況:

1.檢視:孩子在報復嗎?

親子間是否出現類似的互動模式呢?

模式一:自我貶抑

孩子:「你為什麼叫老師改我的課外活動選項,太過分了!」

爸爸:「明明講好要繼續學圍棋,你卻自作主張選了電音社,開什麼玩笑。」

孩子:「選社團是我自己的事,又沒礙著你,學圍棋好,那你自己去學啊!」

爸爸:「你圍棋都三級了,當然要繼續學。你敢不去,給我試試看!」

孩子:「三級什麼了不起,比你兒子厲害的多得是。」

爸爸:「你這麼尖酸刻薄,根本不配拿棋士證書!」

孩子:「我本來就不配啊!」

爸爸:「再過分,我就把你的證書退回去!」

孩子:「不必麻煩,我這就去把證書撕爛。」

模式二:以牙還牙

媽媽:「最近你的成績一直往下掉,週末不准出去玩,在家寫評量!」

孩子:「憑什麼!老師亂出題,還怪我?」

媽媽:「再多嘴,連夏令營你也別想去!」

孩子:「等著瞧,你不讓我出去,我也不會讓你出去!」

後來,孩子趁媽媽不注意,把車鑰匙藏到購物袋裡……

媽媽怒斥:「實在太過分了,這個禮拜不准你用電腦!」

結果,孩子趁大家不注意時,把媽媽心愛的香水全倒掉……

專家解讀

當孩子內心充滿憤怒,而尋求對外界的報復洩恨時,親子間會進入以下的互動流程:

父母試圖以訓斥、嘲諷,來糾正、管束孩子的不當想法或行為。

孩子情緒化的頂撞,以粗話或嘲諷來讓父母氣得牙癢癢。

父母增強壓制、懲罰或輕蔑孩子的不當行為。

孩子鬥不過父母,就趁父母不注意時行為變本加厲,更強烈的回應。

面對頑抗的孩子,爸媽的感受是挫折、難過、傷心。

請切記,父母內心感到受傷,甚至出現「想要報復」的念頭時,極可能也是孩子已「心受重傷」的警訊。親愛的家長,你收到這個「請救救我」的密碼了嗎?

2.應對:爸媽的回應技巧

內心受傷的孩子需要更多愛的呵護,以下3招,幫助父母成為孩子的支持,而非轉身背離的身影。

技巧1:拉高視野,孩子並非刻意傷害我

因為孩子感到受傷、並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於是,也要讓別人嘗嘗這個滋味;所以,父母要先安頓覺得孩子是刻意在「傷害我」的感受,拉高視野,先釐清孩子受的傷是源自父母本身、家人、學校或者其他人的欺負和霸凌?並警覺現階段的關係已經走到危險邊緣,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解決。

技巧2:善意回應,杜絕更偏差行為

這個階段的孩子,外表冷酷,內心卻藏著別人看不到的苦楚,要知道,父母也可能是助長權力鬥爭的一分子。請堅定相信孩子的本質是善良可愛的,只是在目前的困境中找不到出口,而選擇了激烈的互動模式。如果繼續打壓只會把孩子推向滋擾事端、觸犯法規等更惡化的偏差行為。

技巧3:冷靜包容,重新修復關係

儘快重新跟孩子建立友好、關愛和信任的關係。唯有冷靜處理,才能扭轉局面;改變自己,才有機會改變孩子。用友善的眼光「讓孩子說,聽孩子說」,拉拉手、拍拍肩,讓孩子感受來自父母的呵護和接納。

3.演練:爸媽與孩子一起療傷

練習1:爸媽先做自我療癒

自我療癒不僅能讓自己充滿正向能量以面對問題,也將為孩子提供止痛療傷的最佳典範。

感到受傷時,試試看以下作法:

靜心紓壓法:

離開爭執的場域,聽聽放鬆音樂、散步、瑜珈、靜坐、冥想等。

體能勞動法:

藉由消耗體力的活動,如打掃清洗、整理盆栽、運動跑步,讓自己暫時轉移注意力。

親友陪伴法:

尋求配偶的相互慰藉、朋友的支持關懷,讓自己不至於挫敗喪志。

能量補充法:

吸收親職知識,如參加父母課程、閱讀相關書籍、書寫激勵箴言,提升自我教養效能。

練習2:替孩子的傷口貼OK

先減法:減少衝突摩擦

檢視每天生活中是否常出現下列互動的情形,並試著調整:

親子經常動怒的議題,如課業指導、家務清潔等,目前只處理最重要的一項。

改變表達方式或降低對孩子生活作息的提醒,如起床、吃飯、洗澡等。

其他可以暫時避開的衝突摩擦(請依據目前的觀察自行列出)。

再加法:增加輕鬆時刻

爸媽預先安排,讓孩子自然的融入:

在上下學、學才藝途中,或其他機會時,一起走一段路、搭一段車。

共同參與雙方都有興趣的活動,如看球賽、逛書店、看電影。

利用週末一起簡單烹飪,慢慢用餐,或安排其他悠閒的活動。

為孩子準備他喜愛的食物、茶點,招呼他一起來喝茶閒聊。

給爸媽的悄悄話 面對這狀態下的孩子,最需要父母「只管大事,不理小事」,父母尋求資源增加自己的能量,學習重新定位,化危機為轉機,對孩子則需專注陪伴、不要批判。出門時祝福他平安開心,有趣的訊息笑話分享給他,晚歸時幫他熱飯菜,臨睡前跟他道晚安。先好好把孩子「愛回來」,讓他重拾喜歡回家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