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給小孩用手機嗎?

作者/林佑珊

親子天下第 068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5/06

當大人們都有手機,或孩子的同儕也有時,若孩子要求也要智慧型手機,給或不給?如何約定才能避免沉迷?


狀況1

先生是3C的重度使用者,他認為3C世代給孩子用手機沒什麼不好,小三的兒子也有樣學樣跟著玩,我跟他說不行,他就說爸爸都可以玩,為什麼我不行?另外,當家裡的長輩和自己的教養原則不一致時該怎麼教?

當家中產生兩套「對立」的教養規則時,對於形塑孩子的行為、價值觀等,有相當大的障礙,未來人格發展也可能缺乏統整性,不利於情緒及人際的發展。

當一方覺察到教養方式已形成「對立」時,要將「對立」轉化為「生產力」。提供三個原則和做法供參考:

一、先關起門來,自己做大腦的搖擺運動。所謂大腦的搖擺運動是指對每件事情做「一體兩面」的思考。一體兩面的思考,會對一件事情產生更大的共容性,也因此能讓想法不同的雙方,可以繼續溝通,直到找到平衡點。舉例來說,給孩子使用手機,一方面可以善用3C產品帶來問題解決、溝通的便利及娛樂性;另一方面,3C產品卻也造成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隔閡、視力的減弱、甚至已有科學研究證明,會染上「成癮症」的危機。以上這樣「一體兩面」的思考立場,其實是更接近事物的真本質、真面貌。

二、態度柔和、跟隨。當你「相信」事事都可能有「一體兩面」後,再進行溝通處理,對方所感受到的你,是溫和、是接納、是「可溝通」的。用真誠的態度,加上好奇,能解除對方的防衛,這是促進溝通很重要的一步,否則對方想的不外是:「你又要來管我……」「你不懂,又老要堅持那一套。」

三、繼續保持溝通的門,直到找到平衡點。當思想變柔軟了,所散發出來的態度也會不一樣,甚至可以具有更正向的感染力,漸漸讓對方更願意和你談話溝通,彼此會容易靠近「平衡點」,也就是:不再談「應該」或「不應該」,而是談怎麼做才會更好。這樣的結果,是更正面和更有生產力的。

而長輩和自己的原則不一致時怎麼辦?和以上所提是如出一轍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讓自己保持彈性,就能保持互動的「戰力」和「正面的影響力」。(莫茲婷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

狀況2

兒子七年級,最近一直要求我們買智慧型手機,他說班上同學都有,他無法跟同學互加臉書或LINE,很多話題都沒辦法融入。請問,幾歲給手機是恰當的?給之前應該先和孩子溝通什麼?給了以後又應該怎麼管教?

數位媒體有很高的成癮性,一般來說,建議六歲以前盡可能避免接觸任何3C產品;六歲到十二歲則必須在父母的監控下,節制的使用;而十二歲以後,父母可以開始給孩子較多的自由,並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掌握這些科技產品,而不被控制。在提供孩子手機前,務必跟孩子清楚說明必須遵守的規定:

一、孩子僅擁有手機的使用權。事先對孩子清楚說明,手機的所有權歸父母,他僅擁有使用權,這代表兩個意義:首先是孩子必須遵守父母所訂定的手機使用規則,否則他將會喪失手機的使用權一段時間;若手機不小心遺失、損壞,他必須賠償相關費用,即使不是全部金額,也必須負擔其中的一部分。

二、明確訂出可以使用手機的時間。親子可以一起討論,上學以外的時間,何時可以使用手機?父母先陳述自己的看法與建議,若孩子的意見具說服力,父母也可以做些微調,最終要明確訂出一個可以使用手機的時間,並確實的執行。如每天晚上九點到隔天早上七點,手機必須放在指定位置並關機,吃飯、做功課、家人出遊等時段不能使用手機。規定一旦訂出,父母也要一同遵守,若真的有困難,也必須向孩子事先說明,應儘量讓家中的規定是一體適用自己跟孩子的。

三、了解分享資訊的風險。上傳網路的照片與訊息,是不能收回的,提醒孩子在張貼前,要想清楚,是否願意讓未來的老闆、朋友、情人看到?若出現與過度分享訊息有關的新聞時事,父母可以藉機跟孩子討論,了解並澄清孩子的想法。父母也可帶著孩子透過Google搜尋家人的名字,看看會跑出哪些訊息,讓孩子體會數位足跡不會消失,應該要提高警覺。

若孩子無法遵守規定,父母可先將手機收走幾天,但千萬不要藉機偷看孩子的手機訊息,父母侵犯隱私的動作,常會嚴重破壞親子間的信任關係。父母也需要定期找孩子坐下來談談,分享你們的觀察,了解孩子的使用經驗,逐步幫助孩子建立與手機最合適的關係。(黃柏嘉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狀況3

我平常不給小孩玩手機,怕影響視力。但和其他友人出遊時,他們會讓孩子用手機看影片,小一的女兒就會湊近去看,身邊的朋友,都覺得給孩子用手機很平常,我也很難避免孩子被其他同伴影響,不給孩子玩手機的堅持是對的嗎?

對於孩子是否該使用或玩手機,我想不需要陷入二分:給或不給、全有或全無的決定上。但透過手機的使用,可以做為親子之間關於想要與需要、自律與時間管理、承諾與信任、滿足與延宕等作用。以下五點建議,和你分享如何與孩子溝通使用手機這件事,以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與美好。

一、說服的需要。讓孩子具體的說服你,當下使用手機的需要。請提醒自己,重點在於需要,而非想要。讓他在使用前,試著先心平氣和的想想,玩手機對自己所帶來的好處。理由愈具體、愈充分,當然你應允的機率就愈高。

二、情緒一致。有時,你會發現孩子在使用手機、在等待你同意之前,往往情緒表現總是愉悅的。但是,當使用一段時間,結束歸還後,請注意他的情緒是否容易轉為浮躁、易怒、不耐,或說話態度不友善。如果答案是「yes」,這時,玩手機這權限建議先暫停。

三、承諾與信任。關於使用手機的親子衝突,往往在於孩子未遵守原先的約定。例如使用時間到了,卻心不甘、情不願,且愛還不還的拖延時間;或原先表示使用手機拍照,最後卻玩起遊戲來。這時,承諾與信任的遵守,也決定著孩子下回是否獲能得使用的授權。

四、切換可自如。孩子是否有本事玩手機,有一項重要因素,在於孩子對於手機的吸引是否能夠不沾粘。下好離手、切換自如,心情不留戀。同時,停止玩手機之後,繼續進行當下該做的事。如果你發現孩子不時提到想要玩手機,這時,孩子的心思充滿手機的影像,該有的延宕就有必要,請先讓孩子沖淡對玩手機這件事的依戀。

五、父母請保管。由於玩手機這回事,對於自律仍處在發展的孩子來說,普遍仍具有絕對的強效吸引力。使用後,統一歸父母保管,讓孩子的專注力與心思回歸生活與學習,這是堅持的必要。畢竟,手機的魅力真的太強勁,許多成人都無法克制,更何況是我們的孩子。(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