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被笑「媽寶」怎麼辦?

作者/賴以玲

親子天下第 074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5/12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自主需求愈來愈高,家長該如何在安全考量和正確引導下,放手讓孩子自主?


狀況1:小學低年級的女兒想自己走路上學,但我擔心她在上學途中發生意外。請問孩子多大才適合自己上學、搭車?該怎麼兼顧孩子安全、又不妨害她的自主能力?

根據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低年級的學童處於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的「主動罪疚期」及至「勤奮自卑期」,因此孩子會主動、好奇的想要探索環境,並期待能夠自主完成生活任務,獲得成就感。

在進入正式的校園求學生活後,心理層次上更明確的會分化於父母之外,以「自我」為單位與社會互動,這也是未來能獨立適應社會的開始。因此單就心理發展層面來看,這是合適的時機。然而,孩子是否已準備好、環境是否足夠友善,則是家長需要協助孩子評估,排除超過孩子能勝任的障礙風險,並引導孩子順利通過自己上學、搭車的挑戰。以下四點提醒,供家長參考:

1.平日生活作息的調整。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如何能夠確保「準時到校」,因此上學前的準備活動就需要好好做規劃,包括上床睡覺時間、起床時間、從家門口到學校所需時間的估算,以及為了因應突發狀況而需額外預留的緩衝時間等。如此,孩子不僅學會自己上下學,更學到如何管理時間與提升穩定生活作息的動機,一舉多得。

2.鄰居同儕的互相照應。若鄰居有同校的孩童或學長姐,不妨可以請他們與孩子一起練習走路到學校去,在路上也能有所照應,彼此照顧,更能讓孩子也從中學習如何照顧人與接受他人的照顧。

3.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與孩子討論到學校的途中,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以及可以因應的方法。例如:遇到逆向行駛的車子該怎麼辦、忘記路怎麼走的時候可以怎麼做、有陌生人搭訕要怎麼應對、倘若遇到意外可以怎麼尋求協助。

4.駕訓班教練的路考模擬。學開車的時候,教練總會坐在副駕駛座,陪伴我們到街道試開看看,一方面讓我們有實際的開車體驗,一方面是在遇到危險狀況時,能協助我們緊急應變。同樣,我們可以讓孩子實習自己上學,家長默默跟在孩子後方,非必要不插手協助;回家後再與孩子討論你所觀察到孩子很棒的地方,並提醒需再注意的事項。之後家長可拉長跟隨孩子的距離,甚至在孩子不知情的狀況下尾隨觀察,檢核孩子是否已足以勝任自己上下學的任務。(何采諭  臨床心理師、兒童繪本作家)

狀況2:小學高年級兒子假日想和同學騎單車出遊,我請他告訴我行車路線圖,希望媽媽能同行。兒子不想被認為是「媽寶」,也不想被排擠,?該怎麼避免引發親子戰爭?

放手的力道,是種藝術,不在全有全無。放手,反映著對於孩子的了解與信任;放手,是孩子走向獨立與自主的必經歷程。針對放手的親子溝通,以下提供四點建議:

1.安全與經驗值。讓孩子知道,父母有權利及責任了解他的外出安全。你可以和孩子共同檢視,哪些路段基於危險,必須有所調整,例如改路線或牽車走。試著從孩子過往的經驗值與表現,來判斷你可以安心與放手的程度,例如孩子的騎車技術、騎車習慣、對於問題的應變、交通規則的遵守等。讓孩子說服你,他在安全上做了哪些準備。例如騎乘的防護、或對路況的掌握與了解,給你安心的保證。

2.尊重自主的感受。青春期孩子的心思變得很細膩、很敏感。這個階段,孩子在意自己在同儕心目中形象的程度與日俱增。孩子不想被套上「媽寶」的負面標籤,這樣的態度是一件相當值得肯定及必須要尊重的事。或許,轉個彎,你可以和孩子商量,是否讓自己以補給及後勤支援角色,攜帶一些飲水、食糧、麵包或水果等,沿路幫他們記錄騎車的英姿,共同參與他們的活動,甚至於在抵達終點時,還可以和大家一起野餐。

3.失敗與挫折的必然。如同孩子的成長,在騎車的過程中,失敗、挫折、遇到困難、陷入困境與嘗試都是必然的經驗。父母雖然在心情上總是想要做到滴水不漏的防護,這心情很自然也可以理解;但我們需要適時調整,在合理範圍內,給予彼此一些寬容值,接受孩子在自主活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狀況。

4.信任的維護與約定。放手,對孩子是一種信任。因此,孩子也要學習如何呵護這樣的信任,使之不致於出現裂痕;孩子必須學習遵守彼此的約定,因為這關係到彼此信任感的維護。假如他破壞了安全約定,例如危險騎乘,讓孩子自己提出他所應付出的責任與承擔的後果,例如日後限制類似的活動等,且父母須徹底執行。當然,當孩子遵守承諾時,也請肯定、賞識與回饋他的好表現,就如同紅利點數累積般,未來可適時回饋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權利。(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狀況3:國中八年級的女兒,預計寒假和同學環島一週。她從未離家這麼多天,加上又沒有大人陪同,該讓她參加嗎?該怎麼讓她知道突發狀況的應變和處理方法?

當孩子有這樣的提議時,不僅表示孩子已有獨立自主的想法,內在也充滿熾熱的行動力,這是值得鼓勵與肯定的事!再者,環島一周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包括:同學間的團隊合作,行前的資料蒐集、組織、規劃、問題解決,金錢的合理運用和管理,旅程中如何和陌生人溝通,以及離開舒適圈的種種體驗等,這都是課堂內無法替代的。

父母除了在態度上給予支持和肯定、適時扮演「啦啦隊」,過程中也應扮演「搭鷹架」的重要角色。所謂的「搭鷹架」,乃是以陪伴方式幫助孩子學習,親子關係是「合作夥伴」關係,並非上對下的權威關係。藉由我們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一方面我們知道有部分是孩子已經實際具備的獨力解決能力,但某些部分是他「潛在的發展能力」,需要在有經驗的成人協助下習得。

以環島過程如何讓孩子學習到應變突發狀況為例:首先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八年級的孩子對「危機」多少已有所認知,然而可能缺乏多向度、細膩度或解決的經驗,因此父母可以搭鷹架的方式是:

1.先肯定孩子的能力,再請孩子以口頭或文字提出他們所預想到的突發狀況及應變方法為何?如此一來,大人可以盤點孩子現階段的想法和先備知識,是否有不足之處。

2.根據他們所不足的或遺漏的,大人再以中肯的態度提供補充或提示,激發孩子思考,形成一來一往的討論。例如:如果你們沒趕上預訂的火車,該怎麼辦呢?

3.父母本身若對自助旅行或環島的經驗不足,也可以陪伴孩子去請教環島有經驗的人。

4.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和同學設立一個針對環島討論的工作群組,可將父母及有經驗的達人加入該群組,或父母可舉辦「行前說明會」和「完成環島慶祝會」的方式協助孩子。過程中,家長應謹記自己要扮演顧問和支持者角色,而非批評、責罵、嘮叨的大人。

對孩子而言,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和挑戰,成功時父母多給予其肯定,也應允許孩子多方嘗試,從錯誤經驗中學習。當孩子是在父母的全力支持、陪伴學習和祝福他「心想事成」的氛圍中出發時,孩子將會對自主式學習產生莫大信心。(莫茲婷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