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同學一起在公園玩 還要擔心陌生人嗎?

 

作者/單信瑜,羅怡君

親子天下第 085 期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6/12

當孩子在開放的空間活動,譬如在公園和遊樂園和朋友一起玩,往往會降低對風險的意識。要如何教孩子保持戒心、保護自己?


選擇題:放學和同學一起回家,邊走邊討論遊戲卡,旁邊有個叔叔說他也蒐集很多,他家就住在旁邊的公園附近,要我們一起去公園在那等他,他回家拿出來跟我們交換。我們應該去嗎?

1.只是去公園而已,跟同學一起去應該沒問題。

2.媽媽說不要跟陌生人走,不然我們在原地等請他拿來好了。

3.有點心動,乾脆叫更多同學或哥哥一起去,這樣比較安全。

4.立刻跟同學一起加速離開,不再跟陌生人說話。

繼湯姆熊事件後,上個月又發生女童在遊樂場被陌生人拐走的事件,在監視器畫面上女童被半推半就帶走,當時旁人看了未必能立刻警覺,幸好樓梯間剛好有員工路過,才讓女童趁隙逃回家長身邊。時至今日,強行擄走的綁架案已較少見,反倒運用拐騙的方式較不容易在過程中引起注意;尤其是大人小孩共同的熱門話題,如:電玩、動漫、手作玩具、桌遊等等,都是常見的搭訕破冰主題。

題目中的叔叔未必一定是壞人,孩子也會自己判斷對方行為舉止是否正常,加上身旁有同伴隨行壯膽,有心人士即會運用這樣的情境來提高他們成功機率。對於場所的判斷上,我們大多教導孩子人多的地方、開放空間比較安全,到人家裡危險性更高。因此當孩子聽到是在「公園」,對於「場所的風險」評價上可能做了「低風險」的判斷。

當人們的腦海中充滿著自己的欲望時,這種專注會讓腦袋裡的風險意識降低,大人也不例外。

例如,好友聚會小酌時,不斷把酒後駕車肇事風險評價往下修正;也會為了達成獲利目標不斷降低成本,孩子們就更容易在缺乏經驗法則指導的狀態下,大幅下修風險評價。

此外,公園雖是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有許多其他民眾活動休憩,但未必能有機會阻止拐騙事件發生。試想一群(或一個)孩子跟著大人邊走邊聊,孩子並無異狀,沒有拉扯呼救的情況,旁人也無從分辨關係;因此是否身處在一個「公共空間」並不重要,這點必須和孩子多加討論說明。

更有可能的是,公園可能只是在歹徒情境設計中的第一個場景。一旦他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可能被誘使跟著他進入建築物、車輛或其他較陰暗的角落。

在這種歹徒不急於一時的狀況下,孩子即使呼朋引伴前往,歹徒也能鎮定面對,先建立起大家的信任,之後再次邀約、個個擊破,有可能不止一個孩子會成為受害者。過去這種案例也曾發生多次:二一五年新竹發生的男童命案(性侵案),凶嫌與多名男童(部分彼此是同學)關係密切。二一三到一四年之間,新竹縣北埔鄉保全員潛入國小校園,或於住處等場所,以飲料零食引誘學童,總計被害學童多達十一人,強制猥褻共達七十四次之多,受害者最多遭其性侵二十次。

家長要幫助孩子培養說「不」的能力,即使是在面對極大誘惑或同儕在旁慫恿、說服時,也要相信自己對風險的判斷,不要因為人多勢眾而降低戒心,改變自己的決定。



----------------

解答:選項一和三有同伴隨行,看似可以支援求救,說不定反而有更多學童同時受騙上當。選項二站在原地看似相對安全,但仍是「邀請對方」繼續交流的狀態。對方也能依據現場情況立刻調整策略,仍然可能造成威脅。選項四是唯一可能阻斷危險的方式;不論對方如何表態邀請或是說明,直接離開現場不做任何回應,除了不讓對方找理由,更傳遞給周遭民眾一個訊息:「我跟他不認識」。這個訊息有可能讓有心之士放棄,同時也讓其他路過的人提高注意,必要時毫不遲疑的介入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