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讓「親愛的」,變成「孩子的媽」

作者 / 鄧惠文
親子天下第 081 期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6/08

有些夫妻有了孩子後,會以「孩子的爸爸(媽媽)」相稱,婚姻治療師常常提醒,不要只以「爸爸媽媽」相稱,一定要記得你們仍然是彼此的「親愛的」。


每對夫妻相處上都有獨特的角色分化,可說是種「相處的默契」,這些默契外人不見得懂、但彼此心知肚明。比如有個太太經常為了密封罐生氣,因為先生要是打開密封罐就好像手是紙糊的、永遠關不緊。某天早上,太太發現密封罐又沒蓋好、怒氣沖沖要找先生理論,卻發現先生昨晚出差根本沒回家,其實是她自己沒關好。但要是先生當時在家,他可能會睡眼惺忪、連想都沒想就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下次會注意!」

 

這些夫妻本有的相處共識,在有孩子以後會受到調整。有些太太很願意在伴侶面前扮演一種糊裡糊塗、什麼都不懂的撒嬌角色,但有了小孩以後,這些女性好像另一種角色「上身」,馬上變得「開明、冷靜、蒙特梭利」,原本把「我不管、我不知道、你幫我用好」當成口頭禪的太太,如果遇到小孩說:「媽媽,這個怎麼弄?」時,她會壓低聲音說:「來,我們一起想辦法。」

 

於是,許多夫妻本來磨合好的事情又得改變,但很多人沒注意到,這些改變會造成本來平靜的生活不再平靜。偏偏有小孩之後的生活,沒空讓你們想。

 

成為父母需要調適心理變化

 

夫妻成為父母後,親職角色帶來的心理變化也很巨大。當了父母後,需求變成「被需求」,被照顧變成「照顧」,自我要變得「無我」,控制感經常轉為「無助感」。當小孩有需求、哭鬧、生病了、行為上有問題,父母內心最大的恐懼是「我是不是不夠好,我沒有把他處理好?」從頭圍有沒有達到平均值、大骨湯熬多久最好,在在提醒媽媽們:我不夠好、我的好沒有被感激。產後憂鬱症母親們曾經在訪談中說到,她們看到小孩一直無法被安撫、是會憤怒的,只是大多數人知道要走進廚房去嘆個氣,或去衣櫥裡面用力搥一下兔子,調整好心情,再帶著笑臉出來面對孩子。這些非常強烈的情緒改變,你的伴侶能不能承接到?能不能彼此分享?然而,大多數夫妻也是在沒有時間思考處理的狀況下,被生活捲著走,關係累積垃圾,距離愈拉愈大。

 

別讓小孩成為關係的分叉點

 

婚姻諮商中看到有些夫妻,追溯關係就是在有小孩後慢慢出問題。有位後來外遇的先生說,小孩出生後,他有天回家驚覺自己的書房變成了小孩的遊戲室,自己的東西默默被移走,老婆從此跟小孩睡、自己只能窩沙發。母子全權決定要去哪裡玩、先生唯一的選擇是刷卡或付現,他感到落寞、脆弱。太太聽完後同意先生陳述的事實,但她問:「醫生,難道我這樣做,有錯嗎?」

 

在面對夫妻關係變化時,我建議一定要拋開「對錯」的爭辯,因為實在沒什麼對錯可言,重點是「這個變化怎麼發生的?」以及當關係默默變化時,你們彼此如何應對處理。有些不合的夫妻總是「指控」另一半對我很差很差,但是「你也有責任,因為是你任由對方變成這樣,而不去提醒或阻止」。

 

打個教養的比方好了,如果每次去玩具反斗城,你的小孩非要躺在地上大哭大鬧吵著要買玩具,讓你覺得很丟臉,你要怪誰?怪店家玩具太好玩嗎?不會,你會想去學些新的教養方法,來因應孩子的情緒,並調整下次的做法。

 

在英國求學時,我看到有些有小孩的夫妻朋友,會在星期六晚上從保母分類廣告上找個「鐘點保母」,把鑰匙跟寶寶交給陌生的對方,相約去聽音樂會,讓人匪夷所思,如果在台灣有夫妻敢這麼做,應該會被長輩罵死。但英國文化的思考是,已成為父母的伴侶們,怎麼可以忘了你當配偶的本分呢?怎麼會覺得婚姻不用經營了?那如果明天我愛上了別人、你也有責任喔。為了小孩,要改變夫妻本有的娛樂跟相處模式,在他們看來才是真正匪夷所思。

 

夫妻最怕有了小孩就放棄對彼此關係的要求,這種心態怠惰會造成關係的惡化。建議大家找個輕鬆、不要吵架的時刻,跟伴侶坐下來聊聊或寫下來,回顧一下當你們有了第一個、第二個……小孩之後,自己有哪些心理、角色的改變。跟不孕夫妻比起來,有小孩的夫妻多麼讓人羨慕,只要彼此都再努力一點點,有了小孩的夫妻跟家庭一樣可以很愉快興盛。(整理/李宜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