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網路霸凌怎麼辦?

作者 / 陳冠佑  親子天下第 070 期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5/08

教育部調查,孩子國小五、六年級開始每日使用臉書,有10%網路成癮……暑假是孩子使用網路的高峰,網路霸凌、酸民等教養新課題,正考驗現代父母。


狀況1.平時固定會上臉書的國小中年級孩子,這幾天卻都不想上網了,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說是因為和同學吵架了,有同學用很不好聽的字眼罵他,其他同學也跟著附和,我該怎麼幫助孩子?

 

由於網路科技的發達與社群軟體的蓬勃發展,透過網路社群來建立與擴展人際關係的年齡層也逐漸降低;根據統計,約有六五%的國小學童擁有臉書帳號,在臉書上面溝通事務、分享生活、玩遊戲……是多數孩子會進行的活動。而將現實生活中的狀況或衝突,帶到臉書上面繼續延燒,更是常見的事情。

 

建議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跟同學之間的衝突事件,同理孩子不舒服的感受,知道來龍去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才能進一步來引導孩子處理後續,若是涉及比較大的群體衝突,可能就需要與導師溝通,一起來協助處理。另外,對於孩子被以不好的字眼謾罵的事情,不妨以較詼諧的方式來協助孩子面對,如:「他說你是笨蛋,那你是嗎?如果不是,那就不是在講你,我們不要聽。」「他們的嘴巴(因為講髒話)那麼臭,臭臭嘴講出來的話,一定不好聽,不要理他。」有助於孩子暫時放鬆心情,不會執著於不舒服的情緒中。

 

當然孩子多少會受到這些話影響,尤其孩子在發展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在意別人的言論,在意別人與自己的行為等等。

 

然而,自己本身處在好的狀態,互動過程中是可以有所助益,但不好的行為容易引發他人的不滿,則需要注意與調整,了解自己的行為或言論如何引起他人的不舒服,進而被言語攻擊,尤其現在網路與社群如此發達,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大書特書,不可不慎。

 

不過,換個角度來思考,現今許多孩子的生活已被上網活動占據,讓家長苦惱不已。雖然我們的孩子因為網路活動中的不愉快經驗,降低了上網動機,但何不趁這個機會,引領孩子發展出其他現實生活的正向人際互動,例如:參加營隊、相約要好的朋友出外踏青,讓孩子的生活更加踏實,也更多采多姿。(何采諭 臨床心理師、兒童繪本作家)

 



狀況2.某位明星被爆出負面新聞,國小高年級的孩子,說要成立「反」這位明星的臉書社團,動員網友攻擊他,替受害者出氣,我該怎麼開導他?

 

孩子熱衷投入偶像問題,大多數父母都會反對。反對的主因大概是孩子心智還不成熟,難以明辨是非,過度追逐社會議題,往往浪費時間,荒廢學業。但現代孩子自我意識強,大人說的話,未必聽得下。這是因孩子生活經驗缺乏,無法理解社會複雜的現象,即使父母分析合理,孩子就是聽不下去。

 

要解決目前的問題,建議的方法是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的重心分散。如果你常陪孩子打球、下棋、聊天,學他喜歡的才藝,孩子上網的時間就會減少。自然就不會去追逐流行的議題。

 

進一步思考問題,會發現來信所問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在教養上,如果孩子花很多時間在看電視,或很熱衷網路議題,這常常是一個警訊。電視與電腦之所以不好,主因是它們常單向灌輸孩子許多刺激,久而久之,孩子懶於思考,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當有個議題出現,孩子就會跟著起鬨。這就是你目前面對的問題。

 

理想的教育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內容,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例如:藉由生動的故事讓孩子思考道德是非問題;觀察孩子的人際互動,矯正他不好的習性;陪孩子運動,也讓孩子接觸美術、音樂。如此,孩子性格的發展才會均衡。

 

德、智、體、群、美是孩子前進的五個輪子。四個輪子行走,加上一個備胎,這是最穩健的;少了一輪,還是可以前進;再少一輪,速度就銳減;只剩下兩輪,孩子就要費力才能前進;再少一輪,大概沒騎幾步路就會跌倒了吧!

 

現代父母過度重視智育,希望藉此讓孩子領先群倫,卻不知道只關注智育,塑造了騎單輪的小孩,面臨更多跌倒的危機。

 

廣泛的學習各種事物都可以促進腦部的發展。父母不要狹隘的認為,唯有坐在書桌前面看書才是學習。許多可以讓孩子專注進行的活動都是很好的。讓孩子順著興趣去做事,當孩子喜歡學習,精力有發洩的方向,就不會出現各種讓人擔心的行為了。(楊順興 屏東基督教醫院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

 



狀況3.暑假將升國中八年級的孩子,使用臉書的時間增加,但孩子留言往往不針對內容發言,就留下情緒性、不堪的字眼,甚至在網路和人對罵,該怎麼辦?

 

你已經是孩子臉書的朋友了嗎?如果不是,貿然透過臉書想導正孩子的行為,恐怕會破壞親子關係,甚至關掉幫助孩子成長與學習的大門。你的孩子平常就是用較激烈的口氣表達情緒嗎?還是只在臉書才有?如果是,你需要關心他是否有壓抑情緒的傾向,而透過網路找到情緒出口。建議你這樣做:

 

一、了解負向情緒背後的情感。請你想像一下,孩子用什麼心情留下情緒性、不堪的字眼?是否他覺得受傷?被攻擊?被歧視?被誤解?被排擠?這些負向情緒的背後,一定有他說不出的情感,找出那個情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二、如何表達情緒。之後想想,如果覺得受傷,怎樣的表達是適當的?有這些基礎後,就是教育的開端,不然很容易流於說理,這些常讓青少年關起他們的耳朵及心。

 

三、不用道德來要求。不直接討論網路的事,而是在平常與孩子相處時,多翻譯他背後的情緒,鼓勵他說出來,例如他正在上網,你催促他去睡覺,他大聲說:「去死啦,吵死了。」道德的回應會說:「你怎麼可以詛咒父母,有沒有良心……」雙方的情緒可能愈來愈高漲。此時若了解「去死啦,吵死了」背後的情感可能是「緊要關頭被打斷,超不爽。」他只是在表達不爽,不是真的要詛咒父母,這樣你就可回應:「我知道你玩得正高興,不爽被打斷。」之後教育「你可以說我不爽被打擾,不要叫我們去死,我們會傷心。」如果在平常不教訓、要求及壓抑孩子的情緒,多協助他有更好表達情緒的字眼,相信他的情緒會是平穩的。

 

四、問孩子的觀點。可在輕鬆氣氛下,不著痕跡的分享關於臉書寫惡言、情緒字眼相關的社會事件,跟孩子說:「你覺得那些人應該是有話想說吧,誰會無聊到回應一些不堪入耳的話?」請孩子猜猜,那些人在幹麼?他們想說什麼?為何別人會誤會他們?他們要怎麼表達才可以讓別人了解?你會怎麼建議?透過討論,可讓孩子用客觀立場,成為教導自己的人,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我是有力量」的感受。

 

當孩子的字眼愈激烈,表示他內在愈受傷及在意,不要馬上說這樣不行、不對,心受傷了,從心著手永遠是一帖最好的處方。(林淑棻 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