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秦嘉彌,施逸筠  親子天下第 073 期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5/11

你家升上小學中年級的孩子,外型是否已蛻變成小少年、小少女?正在長大的他們,也開始築起了心之高牆。你知道這個前青春期的小風暴,其實是孩子開始學會自律的關鍵起點,該如何重新調整親子溝通頻率?


過關技巧  為9歲兒做5件事,從生活中練自律!

 

1先用傾聽建立青春期前的信任本錢,不要幫孩子打仗。

 

訓練小青春期孩子學自律,要先建立和孩子間的信任感,父母才有機會轉移正確的價值觀。

 

在心理上,一到四年級的孩子其實都還是相當願意和父母溝通的,五年級後,孩子願意訴說的機會會減少,父母一定要把握真正青春期前的這段時光。

 

在這個階段,孩子與家長間可能會出現有小祕密的隔閡,但孩子偶爾還是會願意跟父母透露一些,當孩子在訴說時,父母千萬不要搶先幫忙做判斷,或是想很快的幫孩子解決問題,也許他只是想分享今天在班上他對誰做了什麼,而學校老師其實已處理過,家長若在聽了以後又再處理一次,對孩子而言,感覺就是又重新被處罰了一次。

 

當孩子想分享時,親子溝通的好方式可以是「傾聽,而不帶任何評價」。

 

如果這些都做了,孩子還是有祕密不願讓父母知道,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建議父母,可以選擇尊重孩子,並釋出善意讓孩子明白,當他有困難時,隨時都可以找父母商量。

 

日本《AERA with Baby》雜誌曾分析孩子在成長時,會有所謂「家庭內」和「對外人」兩種態度,父母若是一直很擔心小孩的話,不妨問問外人,他們眼中看到的孩子是什麼模樣,或許能對這階段的孩子有更客觀的判斷。

 

此外心理學家阿諾德‧格塞爾(Arnold Lucius Gesell)曾用三個名詞形容這年紀的孩子:一是快速性。沒耐心又很不耐煩;二是擴張性。不斷的想探索外在,會特別的想要跟很多朋友一起出去玩;三是評估性。會想知道自己和別人的世界有何不同?於是會質疑:「為何同學有我卻沒有?」楊淑芬提醒,孩子在這階段會容易和朋友比較,父母需傾聽他的焦慮,理解他,並告知家裡的限制。這個愛比較的特點其實是很好的成長動力,可去除孩子的自我中心。

 

2NG地雷語不要說,記住孩子其實能力還不足夠。

 

在許多親子衝突的現場,父母常被九、十歲孩子氣到的,就是他們所表現出的那種凡事自己就可以,大人你不用管我,但明明事情又還做不好,挫折時又跑來找父母。於是自己也快抓狂的大人就很容易脫口而出:「你不是很行嗎?不是要我都不要管你嗎?那你現在又來找我幹麼?」

 

父母被搞得很毛的心情很能被理解,但小心這樣的地雷語剛好是這階段孩子的致命傷,求助於大人時卻被推開,他會覺得我一定要很「ㄍ一ㄥ」、一定不能犯錯、一定不會得到父母的援助。

 

有些孩子跟父母吵一吵又會去找父母,其實孩子是在試圖修復和父母的關係,這個修復很重要,《AERA with Baby》便建議父母,當孩子在矛盾糾結發飆時,最好冷靜以待。等孩子冷靜之後,一起做孩子喜歡的事情時,再「不帶主觀意見」的和孩子聊一聊,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認可」的,才能產生信賴感,只要有足夠信賴,孩子就願意打開心門傾聽父母意見。

 

「信賴」是安度小青春期的重要關鍵。把握「乖小孩回來了」的時機,建立信賴感,對真正青春期,甚至長大後的親子溝通,都會有大幫助。

 

3讓孩子明白家事不是老媽子的事,開始分工學自律。

 

分工家事是教養專家最推崇,訓練自律及負責的開端。家是孩子從小生活的地方,從習以為常的被照顧,看著爸媽掃東掃西、撿這擦那,家長要帶領孩子先認知家是大家的,而這個分工甚至不要到九、十歲,而應該是愈小開始愈好。

 

孩子若能從小認知「家是大家共有的」,他也是家的一分子,也要去負責家裡某一塊的整潔和秩序,孩子就能體會到付出的過程和成就感。

 

有的父母會說,讓孩子做家事真的很痛苦,有時搞得比本來還髒亂,比如叫他擦桌子他就開始玩抹布,搞得父母很崩潰,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白慧文提醒父母,一定要重新調整心態,學習放心跟放下,找一塊可以接受的部分(就算孩子搞砸也可以接受的範圍)讓孩子去負責和承擔,若孩子做不好大家又立刻介入,就會陷入衝突的循環。訓練負責的過程中,父母必須「忍著讓孩子自己解決」,劃出可以接受的範圍,並容許孩子在犯錯中成長。大人很容易會以大人的方式和孩子互動,但孩子說到做不到,或做不好的現象很可能發生,大人若理解孩子能力的限制,就能減少不必要的責備並做到有效引導。

 

4下放金錢權力,用零用錢學規劃,教孩子自己負起使用責任。

 

九、十歲已是可以開始有零用錢的年紀,下放金錢的使用權力,父母都會有點擔心,怕孩子拿去買一些父母並不希望他們買的東西。

 

在這過程中,家長要能先想清楚,自己在這階段對孩子最重要的期待是什麼?是希望他不要去買那一瓶可樂?還是期待他能有學習的過程,學會對自我負責?確立好最主要的需求後,就可以給孩子放手練習的機會。

 

白慧文建議在規劃零用錢使用時,父母最好與子女用白紙黑字,寫下相互要遵守的約定,白紙黑字對孩子感覺比較正式,也可以事前講好雙方的期待。父母可以說好條件,如媽媽會固定給你多少零用錢(或要做到什麼條件才能拿到零用錢),你可以自己存錢買想要的東西,但錢花光了就沒了,媽媽也要教你作帳,而錢花光了媽媽不會再給等等事前約定。

 

過程中讓孩子有自主性,也尊重他的使用規劃,下放權力後一定還會碰到很多問題,每隔一、兩週或一個月,親子就可以再重新檢視並調整一下,問問孩子是否有碰到什麼困難,再來改變規則。

 

5時間自己掌握,遲到、遲交必須自己面對。

 

隨著功課壓力的增加,許多父母比孩子更急更累,比如常緊張碎唸:「還有哪幾科沒寫呀?數學要小考了怎麼都還沒念呀?」

 

這年紀的孩子,希望別人用尊重的角度對待他,希望可以有機會為自己的選擇做決定,只要不違反父母大原則,適度的在生活自理和時間控管上,讓孩子自己安排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回家後的時間計畫,幾點要睡覺,想先寫功課再玩,或先玩再寫功課,父母都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讓他決定並自己執行及承擔。

 

若是家長發現孩子選擇先看電視,但看了以後心收不回來,那可以再跟孩子溝通,因為他有收不下心的狀況,是否之後要先寫完功課再來看電視。

 

家長可以用一個方式,檢視自己是不是已經為孩子做太多而不自知,如果在日常生活相處中,發現孩子覺得家長為他做事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出現指責家長的言語,如「都是你沒給我帶聯絡簿,害我被老師罵。」這樣的情形,就是孩子已出現角色混淆,父母一定要重新拉回孩子的自理能力,功課沒寫是孩子自己的責任,玩到太晚不睡,早上起不來上學遲到,也是自己該面對老師的責難,這些都是從小就要建立的自我管理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