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過動兒,別只考量藥、不藥

作者 / 李宇欣,李宜蓁   親子天下第 075 期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6/01

治療過動症並不是都需要用藥,更不是光靠藥物就能改善的,家庭、學校及醫療共同合作的多模式治療才是關鍵。


孩子坐不住、衝動、不專心,就是過動兒嗎?這樣需要吃藥嗎?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相關話題近年在網路引爆熱議,甚至出現「是否用藥」的爭辯。

 

雖然各方論述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對於家有疑似過動兒的晴晴媽,瀏覽完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之後,並沒有解除她的焦慮,反而更猶豫是否要帶八歲的晴晴去接受評估?

 

她煩惱女兒未來會不會像網路文章所說:一旦吃藥就要吃一輩子,而且孩子吃過藥「根本不像自己的孩子」,出現雙眼空洞、表情呆滯現象……可是學校老師不斷催促,認為晴晴「活潑好動」的行為嚴重影響班級秩序。

 

晴晴媽的徬徨無助,並非個案,而是許多過動症或疑似過動症家長的共同心結,深怕自己當下做出的決定,卻可能在孩子長大後發現是錯的,不僅對孩子沒有實質幫助,自己還要扛下孩子用藥的十字架。

 

臨床上ADHD分為三大類型:過動、易衝動型,注意力不足型,及上述兩者混合型。

 

確診需長時間評估與嚴謹定義

 

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錦宏解釋,ADHD是大腦發展比同年齡者晚兩至三年的結果。因為腦部發育有既定進程,孩子四歲前無法評估,四至六歲通常是「疑似」病例,六歲後才有辦法診斷。此外,六至七成ADHD患者,其腦部發育會在十六歲左右自然追上來,僅二至三成ADHD無法自癒。

 

但ADHD孩童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坐不住、上課跑來跑去、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攻擊別人或傷害自己的情況,這些行為往往不被別人接受,讓ADHD孩童陷入過度孤獨、被排擠的窘境,影響日常生活,可能出現更嚴重的行為偏差。因此,ADHD孩童階段治療關鍵,在於「如何保護好孩子,讓他順利成長至青少年階段」。

 

ADHD的確診需經過複雜的評估過程,且孩子有「注意力問題」,並不等於有「注意力缺陷」。曾任臨床心理師、多年特教系教授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曾世杰表示,聽枯燥演講、上聽不懂的課,都可能出現注意力問題,但ADHD有嚴謹定義,須明顯影響到學校、生活或家庭功能才算。

 

陳錦宏說,ADHD臨床診斷必須符合「七歲前發生過」、「持續六個月以上」且「在學校、家庭或他處等其中兩個場域發生過」,還要了解家族史,進行內科、神經學及認知功能檢查等。

 

陳錦宏以他的門診為例,案例確診均得花兩個月時間。網路上常有焦慮的家長質疑,「帶孩子第一次求醫,卻被迅速確診並馬上開藥治療」,陳錦宏認為,快速判定可能有瑕疵,家長若對診斷有疑慮,最好再找第二位醫師評估。

 

調整教養態度與生活作息

 

曾世杰說,幫孩子改善過動症狀非一時半載辦得到,家長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先徹底了解ADHD的發展,更要調整教養態度,不能用一般的標準要求孩子。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高雄市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醫師李佳燕認為,國小孩子精力旺盛、想像力豐富,受限於社會對「乖」的定義太窄,又過度重視學業表現,她建議家長可以先做三大改變:

 

1調整生活作息:孩子的睡眠需求比大人多,孩子週末在自然的狀態下可以睡多久,就是合理的睡眠時間。

 

2縮短「坐住」時間:建議家長每天讓孩子激烈運動一小時。

 

3遠離咖啡因:建議不要讓十二歲以下孩子接觸咖啡因,如早餐店紅茶、巧克力或珍珠奶茶都是咖啡因來源。

 

李佳燕說,先讓孩子回歸正常作息,如果改變後孩子還是有過動、衝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再尋求專業評估。

 

若孩子被確診為ADHD,建議尋求專業評估及治療,若不正視處理將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發展。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指出,根據研究,沒有接受治療的ADHD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出現其他負面行為,甚至染上毒癮、幫派等,因此早期介入非常關鍵。「但治療ADHD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用藥、也不是從小吃到大,更不是光靠藥物就能改善,」諶立中解釋。

 

討論ADHD治療,直接跳到「用藥、不用藥」的二分法是相當危險的,「會錯失中間真正關鍵的討論過程」。陳錦宏說,ADHD治療是多模式治療,也就是家庭、學校及醫療共同合作。

 

一般ADHD治療有兩種: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行為治療不用藥,是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透過行為矯正來協助孩子正常生活。家長、甚至老師都要學,一般醫療院所都有開行為治療課。

 

了解過動成因才能治本

 

至於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則須經過醫師長期專業評估。

 

曾有家長抱怨「吃藥後我的孩子變成另一個人」,出現兩眼空洞的情況,陳錦宏解釋,正常孩子吃藥後會進步,但藥物劑量過高,就有可能出現兩眼空洞等過度集中精神的現象,家長應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劑量,以及相關副作用的因應。

 

此外,李佳燕建議,師長要了解孩子過動行為的背後,是否有其他原因。例如,她曾遇過拿美工刀刺人的ADHD案例,實際了解後才發現,孩子來自複雜家庭,爸爸會用美工刀威脅她、刺她,孩子在校也依樣畫葫蘆的對待其他人。而這類ADHD治療,不是靠醫學解決,必須處理家庭問題,否則永遠是治標不治本。

 

曾世杰認為,具特教知能的老師(尤其是導師)可利用班級經營,讓ADHD孩童的缺點變成立功、轉換形象的機會,「如果孩子的班級人數多,學生狀況多,老師又閉關自守,不願意尋求專業成長或協助,可能就無法幫助孩子。」

 

曾世杰提醒家有ADHD孩子的家長不要迷信明星大校,建議入學前或有任何特教問題,可到各大學特教中心諮詢,了解哪些國中小的特教資源較豐富,再為孩子做合適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