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憤怒孩子該怎麼做?

作者 / 李崇建

出處:親子天下第 057 期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4/06

父母對子女的教養,不論是太寵或長年充滿指責,都容易讓孩子將情緒歸咎於他人,面對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孩子,別急著回應他,而要先給自己30秒。

青春期的國一女兒,說話口氣很差,動不動就發脾氣。不只對妹妹很凶,對父母也沒禮貌;大人說她兩句就反彈,好像一顆炸彈埋在身體裡面,隨時都會爆炸。有時爸爸生氣了,板起臉孔狠狠的罵她一頓,她才會收斂脾氣不講話。這樣的狀況反覆發生,真的讓我們很困擾。女兒就是改不過來,怎麼做才能使她不要那麼常發脾氣呢?

我用好友的教養問題來回應這位媽媽的問題。

阿水在當泥水匠,是我從小的玩伴。在成長的路途上,我們對彼此的脾氣、性格、喜好與過去都知之甚詳。中年以後,我們仍常在一起談話,聊到年少的輕狂,常搖頭嘆息、嘲笑自己,有一種都是過來人的慈悲,很接納彼此年少的無知。

阿水晚婚,中年生了一雙兒女,是個顧家愛妻女的好爸爸。然而隨著女兒年紀增長,阿水的煩惱增加了,最煩惱的莫過於女兒的脾氣,就像來信家長的女兒,體內彷彿裝了小炸彈,時時都在爆炸狀態。

當阿水聊著女兒的脾氣,我心中不覺莞爾—因為女兒的狀態,也是我認識的少年阿水,阿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阿水年輕時,體內裝的可是小核彈,常三句話夾雜一句難聽的話;遇到不如己意的事,口氣更是忿忿難平。他對家人更是如此,說話總是很「衝」,有時旁人要他別這麼生氣,總是引來他更多的憤怒,咆哮回應:「我哪有?我只是說話比較大聲而已......」

其實先發脾氣的是父母?

我經常邀請父母在遇見孩子問題時,先檢視自我的成長歷程。親子間的情況雖不完全相同,但總有脈絡可探索。阿水在煩惱時,顯然忽略自己的年少歲月,他不知如何同理孩子,修正自己的態度。

「是不是你們太寵她?」我試著跟他一起探索。

寵孩子便是「討好」孩子。當孩子的期待不被滿足,有了憤怒或難過的情緒,父母總是趕緊滿足孩子的要求,捨不得讓孩子學習與經驗失落,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以情緒控制大人,成了一個經常發脾氣的「指責者」。

阿水斬釘截鐵的說:「我們夫妻倆從不寵孩子。」

我接著提醒他:「孩子言行充滿憤怒,也可能是父母脾氣不好,孩子在應對中學來的。」

阿水不服氣的說:「哪有?我們夫妻脾氣都很好。」

我請阿水舉一個孩子脾氣不好的事件。

阿水說,這種情況不勝枚舉:前一晚孩子在客廳玩,阿水提醒她要早點做功課,孩子也點頭答應了。十分鐘過後,阿水眼見孩子還在玩,趕緊提醒:「都幾分鐘了!講都講不聽,還在那裡玩。」

想不到女兒憤怒的回應:「好啦!你很煩耶!每次都這樣!」隨即回到房間,重重的將門甩上。

阿水說完,雙手一攤表示:「她就是愛這樣發脾氣。」

我腦海裡還原著當時阿水與女兒的對話,阿水那一句:「都幾分鐘了!講都講不聽,還在那裡玩。」應該是充滿指責的語氣吧!因此我問阿水:「是你先發脾氣的吧?」

他堅定的說:「我沒發脾氣。」

當我沉默且專注的看著他時,也許讓他想起小時候,就沮喪的說:「有啦!但我改不掉了啦!」

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女士,將常以憤怒控制別人,想要獲得對方尊敬、認可與聽從的姿態,稱為「指責者的姿態」。指責者試圖用比較強制的方式來壓制對方,確保別人不敢造次,其應對的語言,大多類似「都是你的錯!」「照著我的話去做就對了。」「你到底怎麼搞的?」薩提爾針對指責者使用的姿態,是請他高高站在椅子上,繃緊身體肌肉,用指責的手指對準別人。指責者的姿態,內心常常充滿憤怒,語氣充滿責難的訊息,但指責的人有時並不覺知。

若父母對子女的教養,長年以指責的應對出現,孩子有很高的比例會退縮與害怕,養成討好的姿態。另一方面,也有很高的比例,孩子從父母那兒學習,也成為一個指責的人,容易將情緒歸咎於他人身上。我常聽見父母來求助:孩子在家脾氣暴躁,外出則個性害羞退縮。而這類家庭的應對圖像裡,往往有一個嚴厲的指責父母。

試想阿水體內爆發出來的憤怒,語氣其實控制了女兒的言行,女兒不也是學會以憤怒回應父母嗎?

不要在孩子的情緒上作文章

如何應對容易發脾氣的孩子呢?鑰匙在父母身上。

父母要先覺知自己是否憤怒?因為覺知生氣、承認生氣,並且接納自己生氣,才能轉化憤怒,才能學會不以指責的方式應對他人。

很多父母學習不指責孩子,卻變成了討好的姿態,只是隱忍自己的怒氣,語氣中充滿著小心翼翼、委屈與無奈,那也會讓孩子壯大指責的應對。該怎麼辦呢?

當孩子語氣很差的應對,父母不要即時回應,也不要生悶氣,而是先深呼吸,覺察自己並緩和情緒,讓自己有意識的停頓三十秒以上,並問自己是否愛孩子?願意為孩子改變自己的回應?停頓之後,再語氣平穩、語速和緩,專注而簡短的回應孩子事件,但不在孩子的情緒上作文章。如此一段時間,孩子才能逐漸脫離發脾氣的指責應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