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慢小孩時間管理

作者 / 劉亦佳

出處:親子天下第 072 期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5/10

開學後,孩子每天都和時間賽跑,寫作業速度像刻字,或是玩夠了才願意寫、根本不會安排自己的時間,該怎麼教孩子妥善利用時間呢?

狀況1

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孩子,總是喜歡拖拖拉拉,喜歡一下做這個一下做那個,一個生字作業可以寫兩個多小時。好不容易完成作業,都已經拖到上床睡覺的時間,我該怎麼辦?

在輔導與教學的實務工作當中,孩子無法即時完成作業,甚至開始缺交,通常是個重要訊息,提醒父母跟老師要多留意孩子的狀況,以下提供幾個介入的方法跟技巧,供父母參考:

1.協助孩子解決作業以外的難題:當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不一定是孩子不用心,也可能是孩子目前遇到了某些困難,讓他無法專注學習。

父母可以先和老師取得聯繫,了解孩子目前在學校的狀況,例如:學習是否能跟得上進度?學習狀態是否開心、投入?最近跟同學是否有爭吵或是無法融入群體?父母也檢視一下,近來家中是否有哪些重大的轉變,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況?若發現孩子可能受到某件事的影響,可與老師商討,雙方一同合作幫助孩子面對困擾。

2.移除讓孩子分心的事物:當孩子沒有在寫作業的時候,多數時間在做些什麼?父母可能無法讓孩子產生寫作業的動機,卻可以排除干擾的因素,例如:在孩子還沒有完成作業前,應避免孩子有使用網路或電視做為休閒用途的機會。

3.讓孩子期待完成作業後的自由時間:父母應保留一些彈性時間讓孩子自由分配,例如:設定晚上七點至八點,孩子可以自由安排,要使用網路電腦、閱讀課外書、或是與家人一起玩桌遊等;但若作業仍未完成,這段時間就得用來補作業,一方面讓孩子學習承擔拖延的後果,也同時讓孩子對於完成作業產生期待。

4.放手讓孩子接受處罰:若是父母總是比孩子更為憂慮作業是否完成,每天用各種逼迫、叨唸來強迫孩子,完成作業好像變成是父母的責任,孩子只知道拖延會造成父母的不悅,卻無法學會為自己負責。

事實上,作業是老師與孩子之間的約定,孩子沒有完成作業,本身就會有相對應的罰則,老師通常會讓孩子在學校的下課時間,將未完成的作業補完,這是多數孩子會極力避免的。

父母可以試著減少叨唸,放手讓孩子面對無法完成作業的後果,但並不表示父母就此不管孩子的作業,父母可以在實行幾天之後,引導孩子思考他在時間分配上的決定?得到哪些不同的結果?下次如何做出更好的決定?這整個過程的討論,會比反覆叨唸孩子,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學習。

(黃柏嘉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狀況2

因為工作繁忙,我之前常幫孩子規劃許多活動,讓活動時間能配合我的接送。最近孩子升上國小高年級,我開始想讓他自己規劃休閒活動,卻發現他都說不知道、不會,只會一直玩手機,?該怎麼引導他好好利用時間?

孩子在比較小的時候,對於活動的規劃與時間的安排上,因為社會經驗不足、認知能力尚在發展,許多事情勢必需要家長的協助,不管是因為家長要填滿孩子的時間,以方便接送,或是要給孩子更多的生活體驗,在此都要先肯定家長的用心與安排。

但是當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家長希望他們能有自己的規劃、想法時,發現許多孩子在自我安排健康休閒活動的動機不高、成熟度不足。以下方式提供給家長,可與孩子一起努力。

1.聆聽孩子想法:因為過去都是家長幫孩子安排活動,而這些活動,是否真的為孩子喜歡或有興趣呢?會不會其實他並不喜歡或沒有興趣,卻不敢跟家長表達真正的想法或意見?

不妨詢問看看孩子的意見,聽聽他的想法,而這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急著想提供建議或引導,而是純粹的傾聽,並對孩子能夠表達主見給予肯定。

2.引導多元探索:傾聽與肯定孩子的想法之後,可引導孩子思索各種可能性,以及所提出方案中的優點與限制。

在過程中,不免會有我們都不太清楚的部分,這時的重點,便可以放在陪伴孩子運用各種方式、資源來幫自己解惑,例如:上網查找資料、提出好問句來詢問親友或是師長等。

3.回歸現實生活: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或上網,可能是無聊沒事做而用來打發時間、受到聲光效果的吸引……但根據資訊工業策進會歷年統計資料會發現,沉迷3C產品背後的理由,其實深層乃肇因於現實生活人際的挫敗,或是在虛擬活動中得到替代性的人際滿足。

建議家長不要太快切斷孩子對3C產品的倚賴,而是逐步協助孩子,創造現實生活人際活動的美好經驗。

當現實生活的人際需求獲得滿足時,孩子自然沒有必要再抓著虛擬的替代品不放了!

(何采諭 臨床心理師、兒童繪本作家)

狀況3

國中八年級的孩子,常常被同學拉去玩線上遊戲或出去玩,只好拖到很晚才寫作業、睡覺,隔天精神都不好;但制止孩子,他又說沒辦法拒絕朋友的邀請。我該怎麼勸孩子?

以你對孩子的理解,他的困難是沒辦法拒絕同伴;還是自己也很想去卻無法明白說,所以把責任放在同學身上?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因此不管是自我主張(包括拒絕他人、明朗的提出自己的需要),還是自律的能力,都是孩子需要學習的。

引導孩子判斷怎麼做對自己最好,以及思考怎麼做,是父母可以試著努力的方向:

1.了解孩子的困難:了解孩子真正的困難是什麼?沒辦法拒絕的原因為何?

大人可以這樣提問:「如果他們不邀你,你自己也會想去嗎?」「沒辦法拒絕的原因,是擔心他們以後不會再邀你?還是擔心跟他們會沒有話題?或是說不出來拒絕的話呢?」藉由問題討論,讓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2.協助孩子取得平衡:如果孩子自己也想和同學出去,那代表友伴的邀請,僅是讓孩子正視自己的玩樂需要。

大人可以試著理解,他會想跟同學放鬆一下是很正常的事,也看到孩子願意做作業的心,但是常看他回到家後更忙、更累,這讓你想知道在他放鬆或玩樂的過程,心理會不會有負擔;或是回到家要用有限的時間面對那些功課,會不會覺得很有壓力?

問問孩子覺得怎麼樣調整,才可以盡興,身體跟心理較不會有負擔?例如:玩樂的選擇不限於線上遊戲,也可以去戶外打球,或是時間如何平均分配。

3.理解孩子的為難:若孩子拒絕困難的原因,是擔心破壞關係或沒有話題,讓孩子知道,你很清楚他想維繫友誼的用心,鼓勵孩子思考除這種方式外,還有其他方法嗎?

如:關心朋友、與朋友聊彼此有興趣的話題,或朋友邀約兩、三次去一次……也藉機聽聽看孩子平時如何經營友伴關係,並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4.鼓勵孩子說出自我主張:聽聽孩子如何拒絕同伴或自我主張。

一般來說,提出拒絕時若也能讓對方感受到善意,並提出自己的困難或是建議,比較能與對方維持友好的關係,也能讓對方知道我們真正的需要。

問問孩子怎麼說比較能傳達自己的想法,如:「謝謝你的邀請,但是平時我一回到家,都要趕著寫作業,星期五晚上是我比較有空的時間,其他時候我就比較有困難了。」「若是隔天是假日,玩起來比較不會有時間上的壓力,我就會參加,平常的聚會就只好跟大家說聲抱歉嘍!」

試圖讓孩子了解,能夠接受同伴拒絕的人,是很有涵養的人,像這樣的朋友就值得學習。

(楊淑芬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親職教育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