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用藥 5大關鍵問答

作者 / 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第 058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4/07

 

每個小孩都會坐不住、不專心,到底什麼程度叫做「過動」?什麼時候需要做評估?「吃藥」是唯一的解決方法嗎?

 

今年四月底開始,新北市小二學生陸續收到了學校發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全面篩檢計畫」家長自我評量表,請家長自行填寫二十七題的兒童行為量表,若得分高、家長有疑慮,衛生局可補助學生到特約醫院診斷的首次掛號費及部分負擔費用。

 

雖然這個「全面篩檢計畫」隨後立即改名為「評估」,仍像一顆深水炸彈,全面引爆長久來親師間、兒童心智科與非兒心科醫師間,關於過動症是否「過度診斷、用藥浮濫」的永恆論戰。網路上相關討論之激烈,呈現一種「信者恆信,反之亦然」的對立局面。

 

問題焦點拉回「孩子」身上,《親子天下》從醫師、老師、心理師等專家口中抽絲剝繭,找出理性面對「用藥」的各種角度。

 

孩子出現哪些行為時,大人該提高警覺?在尋求醫療協助前,大人應該思考哪些問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陳錦宏解釋,就像每個人都有血壓,但血壓高到一定程度被稱為高血壓,若是不處理會出現嚴重後果一樣,每個人都會有坐不住、不專心的時刻,但有些人的情況持續且嚴重影響到自己或別人,造成困擾。根據SNAP-IV兒童注意力量表(otk.idv.tw/snap),ADHD的指標行為包括「過動衝動型」:孩子活動量偏高,上課很難乖乖坐好,經常離開座位,在不適當的場合四處奔跑,多話、沒耐心,有要求就得立刻被滿足,很難接受輪流或等待,常打斷別人遊戲。「注意力不足型」:做事難專心,忘東忘西,粗心不注意細節,功課經常做不完(不是因為無法理解),逃避需要全神貫注的事,經常掉東西。或以上兩者皆有的「混合型」。(以上行為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需進一步診斷,請見量表網站。)

 

行醫二十七年的高雄市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醫師李佳燕曾遇過,小孩乖巧、成績中等,但家長希望孩子成績更好,於是求診拿「聰明藥」的個案;也曾遇到過動兒在學校被罰不准下課,而要抄作業,讓過動情況加劇。她建議大人們帶孩子求醫之前先想想:當孩子的天生特質是活動量較高,要求他們罰站、罰寫可讓他們學會坐得住還是更加過動,教養方法是否可先調整?是大人的「面子」問題還是小孩有問題?

 

如果真的要尋求醫療管道,該找什麼醫生?會經過哪些程序?

 

有些家長反映,過動名醫很難掛到,常要排一個多月才看得到醫生,因此會有不想等太久的個案直接就到家附近的小兒科或復健科診所求診,更能「快速」拿到利他能(Ritalin)。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建議,有過動問題應該尋求經兒童心智科專業訓練的醫師協助,兒心科醫師對過動的評估診斷必須經過縝密的流程。過動並不是填了幾個表格就可以判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鄒國蘇強調,過動判定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七歲以前曾發生過」、「情況持續六個月以上」且「在學校、家庭或他處的其中兩個場域發生過」。

 

新北市永平國小輔導老師戴劭芛曾被兒心科醫師邀請填寫自己對孩子的質化觀察單。她也推薦應該找大醫院求診,除了兒心科專業醫師以外,還有心理師、治療師等做全面的評估跟後續治療,資源多,家長也可以去上親職課。

 

過動一定要吃藥嗎?

 

輕度ADHD的學齡兒跟學前兒可透過行為治療跟環境安排來幫忙,並不是每個過動兒都需要吃藥。基本上學前兒不會給藥,但嚴重個案在早期用藥治療非常重要且有效。因為過動兒腦部發育平均比同儕晚三年,使用藥物治療有八成個案會改善,但有些副作用,如食欲降低、睡眠失調等須注意。大人們必須全面的了解「吃藥」跟「不吃藥」對孩子的好處以及風險,才能做出最符合孩子利益的決定。

 

如果最後結果是服藥,需要注意什麼?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組副主任易曼提醒,吃藥不是給大人方便的藉口,吃藥不是過動治療的終點,反而是起點。服藥後孩子可以更專注去執行平常做不到的好行為,大人應該給予鼓勵,並從旁觀察記錄孩子的行為改變與身心反應回饋醫師,做為減藥或停藥的重要參考。

 

戴劭芛認為,吃藥只是過渡期,孩子身心逐漸發展成熟、自我覺察,加上大人鼓勵一定會進步,若是選擇服藥,師長就得配合醫師指示並調整教養。李佳燕提醒,服藥的孩子更需要大人的鼓勵跟支持,告訴孩子們這些好行為是自己的努力得來,建立充分自信。

 

如果家長決定先不給孩子用藥,接下來怎麼做?

 

如果醫生建議用藥,但家長決定先不給孩子服藥,一定要想好全面後援計畫,包括如何跟老師溝通合作、如何從家裡先改變、如何正確設定自己對孩子的期望等。李佳燕建議,可以找心理師或熟悉的家庭醫師,從家庭整體系統互動模式來給建議,並從家裡先做起,如:改變平日作息、作業本來寫一個半小時,改為分段進行、增加週末的戶外運動比例等。用合作心態尋求老師協助,並告知老師家裡已經開始做了調整,希望老師能幫忙觀察孩子的變化。因為過動孩子的負面行為多,大人們更要用放大鏡去看孩子一點點的努力跟改變。老師、家長跟孩子三方合作,才有機會擊敗過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