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星星小孩,擁抱陽光幫助自閉兒快樂成長 

      臺大醫師到我家--精神健康系列

作者:蔡文哲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閉兒的行為特徵

        自閉兒童的行為特徵可從:人際關係的障礙、語言和溝通的障礙、行為的同一性等三方面來觀察。

不過這些特徵會隨著年齡、智能以及學習環境而不斷改變。

 

         自閉症兒童經常出現亂發脾氣、挑食、固執等情緒問題,但這些問題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會出現。要判斷自閉症兒童的行為特徵,主要可以從三方面來觀察:人際關係的障礙、語言和溝通的障礙、行為的同一性。

         上述三種障礙的行為特徵,會隨著患者的年齡、智能、後天學習環境而不斷改變。舉例來說,有些自閉兒在一、二歲時喜歡玩轉圈圈的遊戲,三、四歲之後就不再轉圈圈,改排積木,排出來的圖案永遠都是一排排整整齊齊的,無法做出其他有想像力的排法。等在長大一點,興趣又改變了,最常見的是喜歡收集和背誦大眾交通工具的時刻表。

         自閉症兒童很喜歡有規則、有系統的東西,很容易變成鐵道迷、捷運迷。有一位三歲自閉症兒童很迷隧道,還不太會說話的他,卻可以把北二高所有的隧道長度記得清清楚楚。

 

人際關係的障礙

         自閉症兒童嚴重欠缺社交與人際關係的能力,「冷漠、我行我素、獨來獨往」是自閉症患者給人的普遍印象。不理會身邊的人,不依從指令;無法察覺他人的想法,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受欺負時不會找人訴苦,受到讚美也面無表情;不會依戀父母,父母不在身邊也不會哭泣或尋找,對人沒有親疏遠近之分。

         一般人常以為自閉兒童是刻意不看人,迴避視線接觸,事實上他們的眼睛已經迅速瞥過眼前的人事物,只是視線很短暫,不會特別停留。他們不是刻意拒絕眼神的接觸,而是不懂得如何運用視線來與人們進行「非語言」的溝通,也不會察覺他人的的表情,因而留下「眼神迴避」的印象。

         自閉症患者很少發展出與同儕或異性的友誼關係。他們在團體裡經常表現出不符合當下情境的情緒行為,無法瞭解團體活動的規則,不會主動攀談或分享感興趣的事物,說話表情呆滯,沒有明顯的喜怒哀樂,刻意避開接觸到他人的身體,但有時又喜歡去觸碰別人的臉頰、手臂或頭髮等特定部位,反而容易引發誤解。

 

孩子需要早期療育嗎?

        坊間充斥各式各樣的理論療法,每套理論都強調有成功案例,父母親往往不知道如何選擇,只能每種都去嘗試,期待有一天孩子的能力可以突飛猛進。只是時間過去,孩子一直長大,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一位自閉兒媽媽就說:「只要聽到什麼能做的,我就去做,如果沒做的話,孩子沒有進步,我會覺得是部是因為沒有做某個療法,才讓孩子失去進步的機會。」

        一般的孩子很自然的就學會獨立生活,對自閉兒來說卻很困難,需要仔細地教導。教導者要一直動腦筋,不斷思考更細節的步驟,幫孩子串起每一個環節,而且每個自閉兒的情況不一樣,沒有百分之百的有效規則,可以一體適用。有些孩子看起來有進步,有些孩子卻退步了;有時候好不容易有了進步,一段時間又突然退步,不免讓父母懷疑孩子的程度到底在哪裡這是門診時父母經常會詢問的問題。進步很開心,退步又惶恐,不知該怎麼辦?逼得父母一直帶小孩去做更多早療,想要找到原因,卻又不見得有答案。

         其實,有些孩子就算不教,當年齡成熟到某個程度,彷彿開關打開了,通了電,很多技能自然就會了。現在很流行早療,其效果如何鑑定?時數多久才夠?合理費用多少?這些疑問沒有任何專家能夠提供標準答案,我僅能提供一個基本的參考準則:「早療應該坐在刀口上」。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早療?我認為有兩種情況是不太需要早療的。第一種情況是不治療也會好。例如在沒有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大多數兒童的表達性語言發展遲緩是可以不用治療的,所謂「大雞慢啼」,時間到了自然會開口,不治療也沒關係。第二種情況是治療了也不會有太多進步。例如唐氏症是先天多了一條染色體,智商平均五十分,即使治療長達二十年,智商也不會有太大變化,既然效果不顯著,早療的規劃就要適度。

         自閉症的情況也是一樣。有些嚴重症狀無法藉由治療獲得改善,治了也不會好轉。像是有些重度自閉症的孩子,即使安排各種早療課程直到小學階段,語言及人際關係的進展仍然有限,必須留在特教班。

         自閉症的病程並不容易預測,有些孩子治了不會好,有的不治卻自動好轉。有些家長帶小孩來診斷一次就不再回診,在沒有任何治療介入之下,過了三年,孩子卻進步顯著,臨床上的確碰到過這樣的案例。

         麻煩的是,醫師並無法判斷個案是屬於「治了會好」、「不治會好」、還是「治了也不容易好」的情況,因此臨床治療上一律採取早期療育的模式,想盡辦法予以治療,而臨床研究確實也發現,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早期療育確實有它的功效和意義。

         人的腦部發育最旺盛的第一個階段是在學齡前。此時腦部的可塑性比較大,治療比較能夠獲得大幅度進步,如果等到七、八歲才治療,效果絕對不會比五、六歲前來得好。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在三到五歲之間開始治療,效果更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